南京被称为南京,那是非常后来的事情。必须要记住的是,三国时的南京叫“建业”。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作为东吴首都的名字,武昌二字,多少还有一些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意思。建业就不一样,建业中多少有了一些和平建设的愿景,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定位,要文武双修。这个解释当然也有些勉强,有些玩拆字先生的把戏,然而正是从公元229年开始,南京这艘驶向未来的航船,终于开始扬帆起程。
孙权在南京一共做了二十三年皇帝,这期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广修水利,大兴屯田。在他领导下,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好转。于是“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很好地解决了军粮和民食,国家实力开始增强。《建康实录》上开始有一些喜气洋洋的记录,黄龙三年夏五月,“建业有野蚕为茧,大如鸟卵”。农桑是根本,有了农桑,东吴的青瓷制造业、造船业、冶铸业都有较大程度提高。比较起来,孙权绝对还是个节俭的皇帝,没有因为南京已经是首都,就大兴土木。他反对铺张浪费,不喜欢豪华奢侈,建业这两个字始终饱含着励志,南京城在最初的建设中,完全可以称得上兢兢业业。
一般的说法,南京城建设仿造了阖闾大城。左思的《吴都赋》有这样的句子,“起寝庙于武昌,作离宫于建业。阐阖闾之所营,采夫差之遗法”。仔细想一想,肯定又是文人的想当然。当时并没有人知道阖闾大城在什么地方,几千年来都只是在传说,在猜测。有人说在苏州,有人说在无锡,最新的考古发现,又说是在常州武进区的雪堰镇。有时候,历史实在没办法当真,既然谁也说不清楚阖闾大城是什么模样,当时的南京又如何根据传说去仿造。
因此东吴时南京城所谓的仿造,所谓阖闾所营夫差遗法,都不过是为了字句对仗工整,为了遣词漂亮,只能是说说而已,唐朝李善解释左思的词义:
阖闾造吴城郭宫室,其子夫差嗣,增崇侈靡。孙权移都建业,皆学之。故曰“阐阖闾之所营,采夫差之遗法”。
不管怎么说,吴王夫差都是亡了国的,被一个卧薪尝胆叫勾践的人打败了。亡国之君必定会安上一大堆罪名,侈靡两个字用他身上怎么都合适,什么样的过错都可以是他的。吴越春秋时代的吴国都城到底有多大,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字记录,《越绝书》上便说:
吴郭周匝六十八里六十步,大城周匝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水门八,陆门八,其二有楼。名门者,车船并入。昌门今见在,铜柱石填地。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里,亦有水陆门,皆阖闾宫,在高平里。
多少里多少步,这是古人的一种计算方式。阖闾时期建造的“吴城”,《越绝书》上提到的“吴郭”,因为都有一个吴字,后人弄不好就会和孙权的东吴混淆,忽视了它们之间有着七八百年的时差,此吴非彼吴,是两码事,文明程度完全不一样。公元229年东吴开始定都的南京城,简明扼要地说,显然不应该是阖闾大城的样子。左思的《吴都赋》虽然也说南京城“通门二八,水道陆衢”,但是当时的建业远没有传说中阖闾大城的规模,这一点不容置疑。

最后编辑:2022年04月26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