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某借贷平台遭消费者投诉;二是居家办公期间,怎么用游戏来提高团队士气。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了一起网络借贷投诉。一名消费者投诉说,一年多前,自己看到某个借贷平台上宣传“千元借款最低日息1毛2”,觉得利息不多,就向平台申请了一笔9万元的借款。但实际上,她并没有享受到最低日息,最终拿到的贷款利率是每年7.4%,贷款期限两年。

一年后,她想提前还款,但平台要求她支付剩余12个月的利息。这样算下来,贷款的实际利率高达18.24%,没办法,她只好继续分期还款。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借钱容易还钱难”的平台还不在少数,套路很多,消费者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你发现没有,这类借贷平台的宣传页面上,一般不直接写年利率,而是换算成日利率,给人一种利息很便宜的错觉。但你如果稍微换算一下,就会发现根本不便宜。比如借贷平台最常见的宣传“千元借款日息两毛”,也就是日利率0.02%,换算成年利率是7.2%。相比来说,大型商业银行的消费贷年利率普遍在5%到6%。

生活中,类似的“数字陷阱”还真不少。我们经常强调,描述客观事实,“要用数据说话”,说“盐少许”就不如说“盐两克”来得科学。但请注意,数字也是特别容易被操纵的。只要换一个说法,就能让数字只传递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有本书叫《拆穿数据胡扯》,里面就提到,我们天天在打交道的百分比,里面就不知藏了多少门门道道。

比如书里说,一位科学家有次出差,深夜才到酒店,想在睡觉前找点喝的。他看到一盒速溶热可可,包装上标明“99.9%不含咖啡因”,觉得这个正好,喝完之后应该不会影响睡觉。但是他又转念一想,99.9%不含咖啡因,这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根据公开数据,一杯超大杯,也就是20盎司的星巴克,含有415毫克咖啡因。换算一下,里面的咖啡因含量是0.075%。也就是说,连星巴克咖啡,也是99.9%不含咖啡因的。那盒热可可上的咖啡因含量标注,错是没错,但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可以“瞒天过海”。

再比如,百分比还可以“大事化小”,把一个特别大的数字变得微不足道,让你低估一件事情的严重性。

谷歌曾经遭到公众质疑,认为谷歌搜索返回的结果当中有假新闻和虚假信息。对此,谷歌一名副总裁回应说,日常搜索中确实有一小部分查询会返回误导性的内容,但是占比很小,只有约0.25%。乍一听,这个数字确实很小,问题好像也并不严重嘛。但别忘了,谷歌每天要处理50亿次搜索,0.25%意味着,每天都有1200多万次搜索会返回虚假信息,足以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不是个小问题。

反过来,百分比也可以“小题大做”,放大一个原本特别小的数字,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比如,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说如果一个人每天喝一杯酒,跟不喝酒的人相比,他患上肝硬化、某种心脏病等与喝酒相关疾病的风险会提高0.5%。如果你喜欢在晚饭时小酌一杯,听了这个消息可能会有点紧张。

但其实大可不必。这里的背景是,肝硬化等疾病在不喝酒的人当中很少见,一年之内发生的概率不到1%,而高出的0.5%的风险,只是在这个非常小的基础上增加0.5%。实际上,发表这项研究的作者计算发现,如果让10万人从不喝酒变成每天喝一杯酒,持续一年,这样才会增加4例与喝酒相关的疾病,没有那么可怕。

有时候,对同一个数据,在表述上“可大可小”,完全看你想强调什么。

比如某个地方的消费税,从购买价格的4%提高到6%。你可以说是增长了2个百分点,也可以说是增长了50%,因为花同样的钱,要交的税比原来确实多了50%。但是这两种说法,给人的感觉可完全不一样。如果我想让人觉得增税幅度微不足道,就可以说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如果我想让人觉得增税幅度很大,就可以说税率增加了50%。

更厉害的是,百分比还可以“无中生有”,创造出并不存在的意义。

比如2011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州长宣称,当年全美50%的就业增长发生在威斯康星州。这听起来就很反常:一个州扛起全美新增就业的半边天,威斯康星州真有这么厉害吗?

实际情况是,美国当年新增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100万个;同时也减少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98.2万个。正负抵消之后,当年美国实际的工作岗位净增长只有1.8万个。而威斯康星州的工作岗位,可能新增了10万个,减少了9.05万个,正负抵消之后净增长了9500个。从数字上来看,确实可以说占了美国就业净增长的50%以上。但实际情况并不像这个百分比所暗示的那样,威斯康星州在美国就业市场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你看,百分比能够做到“瞒天过海”“大事化小”“小题大做”“无中生有”,看似客观的数字,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可靠。我们常说的“数据从不说谎”这句话,也该改改了:“数据从不说谎,但也不会说出全部真相。”

最后编辑:2022年05月2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