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分享的是《狡猾的情感》。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6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看似经常让人冲动的情感其实有它狡猾的一面,人类的情感系统和理性系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共同给我们带来更美好、更安全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产生这么一种印象,情感常常和做错事联系在一起。小时候在学校表现不好,老师在评语里会写,该生对待学习太过情绪化,静不下心;工作中有时犯了错误,老板会批评你太冲动,做事欠考虑;谈恋爱时,甚至开始谈婚论嫁了,亲戚朋友还会劝你别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要睁大眼睛好好考察考察对方。这么看来,情绪可能是阻碍我们更好工作、生活的罪魁祸首。怪不得有人说冲动是魔鬼,这冲动的魔鬼,不就是各种情绪带来的么?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有情感呢?若是情感让人总是做出昏庸的决定,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将情感功能丧失呢?就像自私的基因一样,在进化过程中,情感是不是也有狡猾的一面?或者说情感也常常能为我们带来更好、更安全、更理想的结果呢?今天要解读的这本《狡猾的情感》,就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本书叫做《狡猾的情感》,副标题叫“为何愤怒、嫉妒、偏见让我们的决策更理性”,标题非常煽情,透着一丝狡黠。光看书名,大多数人会误以为是心理学书籍,其实不然,这是一本经济学读物。本书作者从情感入手,运用了大量心理学、脑神经学、博弈论和社会学的知识,还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案例和琐事,向我们展示了情感的背后有其理性的逻辑,而理性的决策中也常常带来情感的影子,理性和情感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靠直觉和感情做出的决定,甚至在效果上远远优于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本书的作者叫埃亚尔·温特,是一名经济学教授,并且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的主任。这个中心可非同小可,在决策研究领域,是世界顶尖的机构之一。温特曾经获得德国联邦政府颁发的洪堡奖,这个奖是专门授给那些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上获得杰出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学者的。温特拥有以色列和德国双重国籍,不但曾经担任过佛罗伦萨欧洲大学研究所经济系的教授,还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研究学院和华盛顿大学政治经济中心聘为终身教授。最夸张的是这本《狡猾的情感》获得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汤姆·谢林、罗杰·梅尔森、罗伯特·卢卡斯、罗伯特·奥曼、阿尔文·罗思、弗农史·密思、埃里克·马斯金、肯尼斯·阿罗)的力荐,阵容之大前所未有。看来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本书的精彩论述很多,作者讨论了许多不同情感对于我们决策和行动的意义,今天我们主要讲述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情感和理性有哪些不同;第二部分,情感是如何提高我们生存概率的;第三部分,情感是如何影响我们决策的?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理性和情感有什么不同。一般来说,要说两个东西不一样,我们首先要来看看这两个东西的定义。什么是理性呢?在作者看来,理性是指在行动者的认识里,他所采取的收益能够最大化。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举个买股票的例子吧,假设我们周一买了某公司的股票,周二头条新闻就爆出该公司老板贪污腐败被抓走了,公司股价因此下跌了一半。要是按照这个理性的定义,即使赔了钱,我们买股票的行为仍然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决定投资该公司的时候,对老板的犯罪行为并不知情。退一步说,即便我们提前知道该公司老板会被抓,只要我们坚信股价还是要涨,我们这一行为就仍然是理性的。无论何时,只要在我们的认识里,我们相信过股价会涨,根据收益最大化这个定义,购买该公司股票的行为在当时就算是理性的。

当然了,收益最大化在很多学者看来不一定是物质收益,还可以指那些道德和良心上的收益。我们还是用买股票做例子,烟草股票的行情年年看涨,但是如果我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投资烟草股票等于助纣为虐,所以我宁愿赔钱都不投资烟草公司的股票。这一种放弃仍然是理性的,因为虽然我在经济上可能有所损失,但是我获得了道德和良知上的快乐,这么看来,不买他们的股票对我更好,所以我是理性的。当然了,这样的理解容易带来定义宽泛的问题,因为也许有人会说,我喜欢横穿马路,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刺激,所以横穿马路对我来说也是理性行为。为了把这种明显的违法乱纪行为排除在理性之外,作者引入了理性的“进化论”定义。

什么是进化论定义呢?就是说,假设行为发生时的主要情况,给我们带来的进化优势是最大的,那么该行为就是理性的。这一定义的核心是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理性所说的收益最大化,这个收益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重要,都可以,但前提是要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横穿马路的行为让我们心理上虽然可能感觉很爽,但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显然威胁了我们的生命,降低了我们的生存概率,因此是不理性的。

说完了理性,我们再来看看情感,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一个情感的定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认为情感总会被不可避免地描述为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描述在作者看来是造成循环定义的问题。循环定义是什么意思呢?循环定义是指我们用a去定义b的同时,也用b去定义a。当我们把情感定义为心理现象后,也容易把心理现象定义为某种情感现象,最终两个定义哪个都说不清楚。虽然没有给出定义,但是作者认为情感推动的感性行为与谋求物质利益的理性行为之间却有着明晰的界线。我们常常认为基于情感做出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而理性行为则要经过漫长复杂且通常耗时较久的认知过程。

情感与理性及非情感的生理感觉有两大不同之处。其一是,情感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烙印要比理性的思想和单纯的生理感觉都深刻。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看过的电影。虽然很多电影情节乃至主题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我们还是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喜不喜欢这部电影,或是能记起来电影看起来非常无聊还是刺激,你现在让我回忆“奥特曼”里的故事我都说不出来,但我就记得看奥特曼打怪兽很刺激,很过瘾,记着某种感觉要比逻辑性地记忆故事情节容易得多。

除此之外,我们回忆童年,可能还记得小时候担惊受怕和出糗的经历,却可能不太记得那些肉体上的磕磕碰碰。就算我们能够记着类似骨折、拔牙这种生理上的疼痛,往往还是能够激起伴随这些经历的情感反应,比如害怕、焦虑等。这个现象有很大的一种可能,是这些情绪记忆唤起了我们的肉体记忆。

情感除了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比理性和身体感觉更长久外,还有一个不同就是,理性分析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什么时候结束它。当我拿出纸和笔开始要计算我上个月开销的时候,就是理性思考开始了,越算越心寒,花太多算不出来了,纸笔一扔,这就是我人为地终止了对收入的理性思考。

和理性思考不一样,肉体的感觉则完全不受意识控制,这不难理解,我们可能不太容易靠意念解决牙疼和头痛的症状。但是情感活动却介于两者之间,我们可以对情感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却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如何控制呢?我们可以通过看周星驰的电影、去听相声,人为制造开心的情绪。我们也可以看恐怖片或者去坐过山车,体验刺激紧张等情绪,这就是能控制的一面。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出失恋的悲伤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让这些情绪消失可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事情。

第二部分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理性与情感的不同。接下来我们谈一谈第二部分:情感的作用,它是如何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的。

我们提到了,进化的理性定义认为,如果一个行为给我们带来的进化优势是最大的,那么这个行为就是理性的。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很多情绪的出现、成形和发展,是以增加我们生存概率为目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首先分享了自己一个经历。有一天,他去海边一座山上散步,山下的海滩上正在进行一场婚礼。作者被婚礼的浪漫所吸引,紧紧抓住悬崖边的栏杆,探出身子,想更清楚地看看悬崖下的海湾和那场温馨的婚礼。突然间,那细细的栏杆开始晃动起来。刹那间,作者的憧憬之情被强烈的恐惧所取代,吓得他立马离开了栏杆。

在这个故事中,恐惧的产生拯救了作者的生命,让他远离了有危险的悬崖栏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恐惧就拥有了进化论意义上的理性感。因为如果作者并没有在栏杆晃动的时候产生恐惧,他可能会继续把身体探出去。最终,栏杆散架了,作者掉下悬崖,我们就看不到这本书了。

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帮助我们决策的角色,让我们能够及时远离风险。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理性分析才是人类决策的重要机制。但其实,这两者是相互协助、互为补充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悬崖边的栏杆开始晃动时,那种恐惧感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如果我们理性计算一下栏杆能承受的体重上限,对比一下自身的体重,再估计一下悬崖的高度,从而推测一下摔下去的后果,我们可能根本不会离开这个栏杆。但在这个情况下,情感机制的反应要远比理性思考迅速,通过恐惧这种情绪制止冒险活动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慢条斯理的计算和推测。在这个意义上讲,单凭理性决策来拯救我们的性命,可能会来不及了。

还有一个证明情感有着理性基础的例子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说的是在1973年的8月23日,有一群劫匪冲进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进行抢劫,在其后五天里,几名银行职员被扣作人质关到了保险库里。之后虽然人质被解救,劫匪投降,但是却发生了一件怪事。当记者去采访这些被解救出来的银行职员时,他们大多数都对劫匪表达了支持和同情,甚至有人愿意在法院为他们作证,为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做担保。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现象,就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为什么受害人会对加害人产生这种情感呢?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源自人类早期的部落行为。在狩猎采集社会中,各个部落相互争夺资源,冲突不断。在这种情况下,男性经常挟持敌对部落的女性成员。在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原则下,能够融入新部落的女性能够幸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而在情感上无法认同劫持者的女性往往无法幸存,更难有子嗣。这种解释认为受害者的情感反应有某种进化论的理性基础。

但我们需要注意,一来是因为斯德哥尔摩情结在男人和女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二来这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并不像古代部落那样单一。所以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在和有权有势的人相处过程中,都可能对对方产生正面情感。虽然有可能被比自己强大的人加害,但我们还是顽固地保存这种对他们的正面情绪。斯德哥尔摩情结,就是这种情况的最极端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上,有些女孩并不愿意离开劣迹斑斑的男友,老板经常要求加班却轻易地就得到了员工的谅解,在军训中教官虐我千百遍,但训练结束后学生对教官依依不舍相拥而泣,也可以用这种心理去解释。

当然,这种情感并不是说我们知道自己没权没势,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态度,策略性地压抑自己的不满,而是指那种面对对自己不利的人,仅仅因为对方处于更有权势的地位,就一反常态地给予谅解。其实,这种情感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情感机制在调节我们的认知机制。当权力的分配对我们十分不利时,我们的情感机制会偷偷调节我们的受辱感和愤怒感。这种调节是一种理性的反省,因为在这种不利于我们生存的情况下,这种平衡适当发挥些作用,可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

当然,这种情感的调节机制也可能会被某些制度所利用,警察审问犯人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借用了这种智慧。凶狠严肃的警察没能让犯人认罪,唱红脸的警察上场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配合很可能能够击破犯人的情感线。正是因为这种情感调节机制放大了我们的感激之情,对权势人物的小恩小惠过于看重,毫无理由地相信他们拥有正派仁慈的品质。当然了,归根结底,这种情感逻辑的生成,在于对生存机会的保护。

除了斯德哥尔摩情结以外,抑郁症的问题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对自己遭遇负面事件概率的评估要更加真实。但是显然,这种现实主义的悲观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生存优势。恰恰相反,健康者乐于接受的不真实的幻想让生活更加轻松,增加了他们的生存概率。

很多集体情感也是同样的道理,喧闹的现场表演和狂热的球场气氛对我们有强大的感染力,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人类对集体归属感的需求。从进化论上说,作为集体的一员,面临危险和威胁时可以获得的资源更多,对生存更有保证。

第三部分

好了,上面就是为您讲述的第二部分内容,情感是如何提高我们生存概率的。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部分内容,情感是如何影响我们决策的。

情感不但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决策,情感的表达也会影响他人的决策。而这种影响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情感是建立承诺的机制。那我们首先要看一看,什么是承诺呢?

承诺的原则在于,在冲突中,我们要让对方相信,我们有决心要得到某种成果,就是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们也不怕。这种承诺能使我们在冲突中占有优势。打个比方,我们去买东西,要讨价还价,我们对卖家说你不便宜十块钱我就不买了,这一招就是用了承诺的原则,要说服卖家我们一定要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这件商品,宁愿付出交易流产的代价,也要杀出十块钱的差价。而建立这种承诺的关键在于,做出承诺的一方必须要真心愿意承受这个代价,也就是说你的威胁得让人相信,仅仅虚张声势是不够的。我们还是回到讨价还价的例子,如果卖家看到你说不便宜就不买后,依旧在店门口徘徊,不舍得离开,这招就没用了,他看出你舍不得这个东西,自然就不会对你的威胁当真了。

在国际冲突中,恐怖分子之所以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真的敢以自杀式袭击,牺牲自己和对方的生命,这种不要命的做法提高了威胁的可信性。在历史上,袭击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军队横渡莱茵河以后,烧掉了身后的桥梁,这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行为让敌人相信了他们必胜的承诺。立军令状也是这个原则。

当然了,我们在普通生活中无法真的用自杀式袭击和烧毁桥梁来表达我们的决心,那么情感就成了我们日常冲突中建立承诺的重要手段。在恋爱关系中,女孩儿会生气地威胁男友说,再不关心自己就分手,就是用情感作为日常互动中表达决心的谈判筹码。而在商界的议价和谈判过程中,利用情感来表达决心是常见的策略。尤其是对愤怒、受辱等情绪的表达对于谈判双方的作用极为重要。比如在劳资纠纷中,工会领袖高声表达自己的愤怒,怒斥管理层开的工资羞辱了自己的劳动。

这种情感的流露其实就是提高威慑力,提高工会在谈判中的地位。尽管管理层知道工会领袖在虚张声势,这种愤怒的表达也会激起员工的受辱感,增加工会谈判的情感砝码。当然这种情感技巧的使用需要找到一个平衡度。很多谈判中,有人会情绪化地执着于某种承诺,最终导致不欢而散的结果,这就是控制与调节情感能力不过关的原因。

如果说愤怒有助于我们发出可信的威胁,正面的情感也可以展示承诺。比如说,忠诚可以让我们表达不惜任何代价也要陪伴和支持对方的意愿,从而影响对方对待我们的态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求婚的誓词和入党的誓言都需要认真对待,为的就是让爱人和组织被你感动,相信你的诚意。除此之外,爱情可以对伴侣建立可信的承诺,而这种承诺是父母共同哺育后代的前提。从男性的角度看,伴侣之间因为有爱的连接,而增加了子女与自己携带同源基因的可能性,这一道理得到了博弈论模型的验证。

除了对他人做出承诺外,我们也会利用类似的机制对自己做出承诺。比如花一笔不菲的开支办理一张健身卡决心减肥,注销掉自己的淘宝账号杜绝乱花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常用的策略就是向亲朋好友公布这些消息,利用对羞愧感的逃避来实现自己的诺言。试想,当你在朋友圈信誓旦旦表示你要健康饮食,运动减脂,却在几天后被熟人撞见在路边大吃烧烤。朋友奚落你半途而废,颜面尽失的羞愧感提醒你还是老老实实去健身吧。

总结

说到这儿,为你分享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了理性与情感的不同。理性讲究的是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收益不但包括物质还包括道德和心理的收益,当然了,为了避免概念的滥用,作者引入了理性的进化论定义,强调行动必须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生存的概率。情感和理性思考相比,在我们记忆中存在的时间更长久,而且不完全受我们的意识所控制;而理性是可以控制的。

其次,我们说到了情感为什么不是反理性的,而是有着理性的基础,关键在于情感能够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情感在进化论意义上符合理性的特征。恐惧能够让我们及时规避可能的风险,斯德哥尔摩症状等情绪源自处于危险时候的自我保护。很多集体情感的产生也满足了我们集体归属感的需求。简而言之,情感有助我们在进化道路上获得生存优势。

最后,我们介绍了情感是如何影响我们决策行动的。情感是我们建立承诺的机制,通过表达情感,我们提高了自己诺言的可信度。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适度地表现情感能提高我们在谈判中的筹码,也能让我们更容易遵守自己的誓言。

温特的这本《狡猾的情感》通过大量的资料告诉我们,看似冲动的情感其实是聪明的,情感的背后也有理性的基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情感机制的保驾护航。也许你看完书会想,情感这么有用,那我平时生气了就发火就好了,悲伤了就号啕大哭,勇于释放情绪,再也不用做个理性的人了,那你可曲解作者的意思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任何人都会愤怒,这很容易,但要在合适的时间,为了合适的目标,对合适的人产生合适程度的愤怒,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虽然情绪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进化的优势,但肆意发泄会给我们造成危害。正确的决策离不开情感,同样也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只有情感机制和理性机制共同工作,我们才能做出正确而科学的决策。

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分享了许多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体验,并佐以经得起推敲的科学解释,让这篇融合了心理学、博弈论、社会学知识的情感分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当然了,这本书也有一些小的缺点,因为需要不停地在不同学科研究成果和生活琐事间来回穿梭,还要照顾到种种情绪的不同作用,过于庞大的信息量让本书的结构有些零散,逻辑上的连贯性并不紧凑。不过,瑕不掩瑜,这还是一本值得细细揣摩的好书。

最后编辑:2022年05月2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