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国的邻邦,无论喜欢与否,这个邻居就在家门口,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们无法选择。了解一点关于这位邻居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把握周遭的环境,更好地面对未来。其次,在古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影响日本的发展,很多时候,中国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掀起一重波浪,扩展出去,会对日本文明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日本的历史也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换个角度观察自己的过去。还有一点很重要,在近现代历史上,日本曾快速发展,但也一度对东亚犯下罪行,中国深受其害。从这个角度看,了解日本历史是必要的,既为了总结进步的方法,也为了避免苦难的重现。

正因为这些,中国人一直都比较重视了解日本历史,走入任何一家综合性书店,总会看到不少日本史读物。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套“日本的历史”,是日本讲谈社为庆祝建社100年而策划的献礼之作。“讲谈社”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出版品牌之一,此前,讲谈社出品的“中国的历史”系列丛书、“兴亡的世界史”系列丛书,不仅在日本国内,也在中国国内掀起热潮。了解了日本人如何看中国、如何看世界,现在轮到了解日本人如何看自己了。同之前的“中国史系列”“世界史系列”一样,这次讲谈社继续汇集了一批日本顶尖的历史学者、考古学者,请他们分别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写作。

这套丛书原版26卷,这次中文版引进其中的10卷,大致勾勒了日本文明从公元前3世纪“弥生时代”草创期,到19世纪“明治维新”迈入现代化,这样一条相对完整的历史脉络。

今天为你介绍的是中译本的第一卷《王权的诞生:弥生时代至古坟时代》,讲的是,日本第一个统一政权是怎么诞生的。

由于时代久远,缺少记录,很多历史书在提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习惯性地以传说故事填补空白。但今天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考古学家,名为寺泽薰,他被称作研究日本“弥生时代”的第一人 。在这本《王权的诞生》中,寺泽先生列举了一重又一重证据,让我们看到日本文明“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过程。

你会发现,日本早期文明的很多关键节点,其实是中国历史的波浪向外翻腾而触发的。例如,日本从渔猎采集的蒙昧时代,进入部落制时代,得益于我国移民带去了稻种。再比如,日本早期的小型部落能够向大规模统一政权逐步演进,与古代中国的生产技术、宗教思想和多次外交支持有关。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介绍本书主要内容: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日本早期历史,再具体看看,水稻如何传入日本并引发连锁反应;第二部分,我们看公元3世纪前后,日本文明为何能步入快速发展的正轨,日本王权是如何诞生的。

第一部分

讲中国历史,我们的历史课本在介绍夏、商、周以前,都会简要介绍一下史前时代,比如旧石器时代的云南元谋人、北京直立人,以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同样,日本“弥生时代”以前,也经历了石器时代,名为“绳纹时代”,这得名于那个时代的陶器上大多印有绳子的纹样。在日文原版26卷本的《日本的历史》中,第一卷讲的便是“绳纹时代”的历史 。“绳纹时代”的日本,还处于完全的史前社会,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的意义并不大。另外,“绳纹时代”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多争议,比如关于“绳纹时代”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非常多,而且差别很大,早的话有人主张一万六千年前,晚的话也有人主张五千年前。 所以,中文出版方并没有引入日文原版第一卷,而是直接将第二卷作为中文系列的开篇之作,也就是今天这本《王权的诞生》,讲的是日本的“弥生时代”。

所谓“弥生时代”,“弥生”是东京地区的一个地名,19世纪,一些考古器物在东京弥生町被发掘出来,由此掀开了“弥生时代”的面纱。

根据本书作者寺泽薰的观点,“弥生时代”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持续了500多年。这500多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弥生时代前期”大致对应我国战国末期和秦朝时期,100年左右。“弥生时代中期”大致对应我国的西汉、王莽时期,200多年。“弥生时代晚期”大致对应我国东汉、三国时期,200多年。

“弥生时代”在日本历史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作者给出明确的答案:“日本文化始于弥生时代” 。在弥生时代以前,日本是完全的原始社会,但正如本书题目,到弥生时代,“王权”诞生了。原来一盘散沙的原始民众开始逐渐聚合形成政权,日本的历史正式开启了。

弥生时代的到来,要从一种植物说起,这就是水稻。一直以来,日本人以种植水稻为生,以大米为主食。用作者的话说:“水稻就是日本文化的原点”。

而水稻这种作物的故乡,是在我们中国。有学者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云南到印度东北一带。但大量考古证明,水稻或许源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如考古学家在浙江河姆渡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稻谷和农具遗迹。湖南澧县的八十垱甚至出土了公元前7000年的稻米残留和相应的农具。

本书作者认为,日本的水稻就是从中国长江中下游传入的,早在绳纹时代,水稻或许已经零零星星传入日本列岛,但公元前300年左右,水稻短时间内在日本列岛快速普及,并将日本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弥生时代”。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作者认为,日本水稻快速普及有个关键因素,这就是外来移民“渡来人”登陆日本列岛。所谓“渡来人”,就是从大陆渡海而来的人。日本列岛中最靠近大陆的岛屿是九州岛。有学者比对了九州岛北部渡来人遗骨和中国同一时期的人骨,通过分析线粒体的DNA,发现渡来人的人骨跟中国山东半岛、江南地区出土的人骨有较高的亲缘性。

那时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出现在日本列岛呢?

对比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弥生时代”开始于公元前4-3世纪,这是我国的战国后期,七国争霸进入了白热化。不少民众为了求生,经由朝鲜渡海前往日本逃难。

除了战争移民外,作者还提到了商业贸易的因素。中国战国时期,货币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当时涌现出很多著名商人,比如我们熟悉的孔子的弟子子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报仇的大商人范蠡,以及既搞商业投资,也搞政治投资的吕不韦等。商业越发达,商人们的远距离活动就越频繁,一些人可能去了日本列岛。

总之,在战争和商贸的影响下,一批中国人登陆日本列岛,他们不仅为日本带来了稻种和耕作技术,还有配套的灌溉技术、青铜器制造技术。很快,日本列岛上出现了一批环壕聚落。

什么是“环壕聚落”呢?

环绕聚落挖沟就是“环壕”,目的是防御洪水、猛兽以及敌对势力的侵袭。壕沟有两重,分别是内壕和外壕,内壕更安全。想象一下,围绕聚落挖两圈沟,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而且,挖好壕沟后,谁住在相对安全的内壕,谁住在相对危险的外壕呢?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列岛上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地位高的人可以调动人力,同时享有住在内壕的特权。

这其实是水稻传入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种水稻需要多人配合,水稻种下去,还需要细心养护,这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指导。另外,种水稻需要平坦的土地,同时要有丰富的水源,这需要有人协调管理,同时统领大家保护这些资源不受外人侵犯。

于是,一个个聚落出现了,每个聚落都有首领协调生产,组织成员保护现有资源,争夺更多资源。显然,这位首领的地位要高于其他人,他享有更多特权,可以居住在内壕中最安全的空间。

不过,“环壕聚落”这点政治规模,无非也就是个村长的量级。日本社会要摆脱原始状态,进一步聚合,还需要别的力量加持。

你或许还记得作者的那句话,“水稻是日本文化的原点”,我们继续沿着水稻耕作讲述。

在弥生时代,水稻种植虽然有了肉眼可见的发展,但水稻收成毕竟受大自然的制约,要想丰收,农民除了要勤劳,也得托老天爷的福。

于是,各个聚落内部,出现了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

祭祀有个突出特点:神秘。在古代,能把祭祀的门道掰扯清楚的人,影响力一定不小。于是,一些人想借祭祀这个手段来影响更多人。

别人凭什么听他的呢?不是口齿伶俐就行,还要有更具威慑力的工具。那时,一些族群首领学会了从大陆传来的青铜制造技术,以及有关生产和丰收的繁琐仪式。于是,他们就有样学样,把贵重的青铜器当作祭祀用品,祈求丰收。 借着这些手段,一些首领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你看,通过种水稻、修环壕、组织祭祀活动,日本列岛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聚落。但新的问题总会不断出现。最初的聚落都是一个个农耕单位,首领组织大家在附近的土地上生产,如果人口增加,耕地不够怎么办呢?

资源不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打。在原始社会,总体来说,自然资源的规模远超人口规模。打仗会伤及性命,没土地,开垦一块新的,成本或许更低。

到了弥生时代中期,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时期,日本列岛的一些成熟大聚落,由于人口过载,会定期把一些人口纾解出去。什么人出去开辟新天地呢?离开熟悉的环境,毕竟很危险。不得不迁徙的族群,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不过,新生的“子聚落”距离“母聚落”并不远,它们往往会发展成部落。同一水系的几个部落还会结成“部落联盟”。若干部落联盟也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群”。作者把这样的“部落联盟群”称作“国”,将“部落联盟群”的负责人称作“王”。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疑惑。几个“部落联盟”凑一起就叫“国”,负责人就叫“王”,是不是有点草率?

的确,很多学者并不主张这种说法。作者之所以持有这个观点,主要是采用了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国古代官方在编修前朝史书的时候,也会把周边政权的信息记录下来。但古代的通信手段很有限,周边政权具体是什么情况,并也不清楚,所以史书中有不少想当然和道听途说。比如,《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日本列岛上“国皆称王,世世传统”。由于中国史书中对日本列岛政权单位的称呼相对统一,本书作者也就沿用了这些叫法。

相当于我国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原本呈“点”状分布的聚落,沿着河流冲积平原,形成了“线”状部落,进而发展成“面状”的部落联盟,甚至是更大的“部落联盟群”,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国”,日本的历史又前进了好几步。

但话说回来,只是靠“母聚落”增生繁殖,政权成长的速度还是太慢了。个别大型“部落联盟群”要想寻求更快的发展,就要充分运用“战争”的手段。

战争往往能给早期政权成长注入催化剂。发动战争的时候,“部落联盟群”的成员一致对外,联盟群内部的各种资源要听凭“王”的调遣。这个过程中,“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联盟群也从各联盟相对自由的合作状态,迅速向“王”聚拢。

书中提到:“战争可以说是日本列岛国家诞生的必要条件。” 而日本列岛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是九州岛北部地区,所以这里的国家化进程也最快。请注意,日本的国家雏形,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熟悉的京都、奈良这些地区,而是在九州北部。

时间如何呢?

按照作者的说法,在公元前3世纪末,也就是我国秦朝时期,日本的九州岛北部地区发生了多次战争,连续作战使各个“部落联盟群”的国家轮廓越来越清晰 。这一时期联盟首领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象征军事权力的青铜武器,以及象征宗教权力的镜子、玉器。如果你关注日本皇室,你会知道日本皇室有三神器:一把剑、一面镜子、一块玉。这样的传统,便是始于“弥生时代”。

做个小结,种水稻、修环壕、组织祭祀活动、发动战争,日本列岛星星点点的小聚落逐渐发展聚合为部落,部落之间会形成联盟,一些部落联盟甚至有可能发展为“部落联盟群”,也就是“国”。

但日本九州岛北部的那些所谓的“国”,根本无法跟同时期中国的国家形态相提并论。显然,这些“国”的发展水平还很低,结构松散,边界不清,甚至叫不出名字。那到什么时候,日本列岛的政权才生长出版图较大、结构复杂,并能被外人清晰辨认的国家呢?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见证一个关键时刻,日本列岛出现了能被人叫得上名字的政权。

想象一个场景,当你来到公元前3世纪的日本列岛,随便问一个当地人“你是日本人吗”,他会怎么回答你呢?

他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日本”这个词是在中国唐代诞生的。702年秋天,武则天统治时期,一支遣唐使队伍抵达唐朝楚州海岸,也就是今天江苏北部的淮安、盐城一带。当地官员询问来者身份,遣唐使回答:我们来自“日本”。这是“日本”作为国号对外使用的最早文献记载。 而“日本”作为国号在内部使用,相传是在日本遣使的13年前,也就是689年 。

在此之前,日本的名称是什么呢?答案是“倭国”,就是“戚继光抗倭”的那个“倭”字。根据《说文解字》,“倭”有遥远的意思。由于中国古人并不了解日本列岛的情况,所以,就用“倭国”来笼统地指代远方日本列岛上的各个政权。

在公元前2世纪,倭国崛起两个明星政权,一个叫伊都国,一个叫奴国。 两个政权是怎么出现的呢?

这是因为,伊都国和奴国都位于距离中国最近的九州岛北部。近水楼台,两国分别与汉朝建立了联系。

这个事情还得回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开始对外用兵,并在公元前108年,将势力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在那里设置了四个郡,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后来,三个郡消失了,只剩乐浪郡留了下来,并存在了四百多年。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对于汉朝来说,它是控制朝鲜半岛的前进基地,对于伊都国和奴国来说,它是与汉朝直接交流的宝贵窗口。

在此之前,日本列岛引进工艺技术,大多需要经朝鲜人转手。现在日本可以与汉朝建立稳定的联系,不仅学习了政治经验,还掌握了金属器的生产技术,无论是制造农具,还是制造兵器,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大,首先伊都国和奴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成为倭国的“王中之王”。作者认为,这件事情还有更大的意义,这就是,日本列岛的政权在东亚世界有了存在感。从此之后,日本列岛的政权在中国史书中,终于有相对清晰的画像了。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在公元107年,汉安帝在位时期,倭国国王帅升,向东汉进贡了一百六十多个奴隶。 这位名为帅升的国王,作者认为正是伊都国的国王。

在公元2世纪左右,伊都国联盟的发展势头超过了奴国联盟。最终,九州北部地区,出现一个以伊都国为首的较大型联盟。中国史书中的“倭国”终于不再是个集合名词,而有了特定指示。 当然,中国史官对“伊都倭国”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但已经意识到,这个政权的影响力比较大,日本列岛上各个小国都是集结到伊都倭国的国王帅升的麾下,再向汉朝遣使朝贡的。

但后来的日本并不是“伊都倭国”发展而成的。

伊都国对周边地区的控制,有赖于与汉朝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到2世纪后期,东汉末年国家动乱,尤其是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汉朝皇帝都自顾不暇,哪儿还有时间关心倭国的事情呢。

很快,这个消息被伊都国统治下的盟国获悉了。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很快爆发了,伊都倭国联盟由此发生了内乱,伊都国王从盟主的位置上被扯了下来。

旧的倭国崩溃了,谁能取代伊都国王,担起“倭国”的名号呢?很长一段时间,仗打来打去,但新的盟主就是确定不下来。

后来,一些盟国改变思路,坐下来通过协商的方式,成立了一个全新的倭国。只是,这个新生倭国,权力中枢不在原来的九州岛北部,而是转移到了本州岛的奈良盆地。

事实上,这两个地方距离并不远。打开地图你会发现,日本的本州岛、九州岛和四国岛围合成濑户内海。北九州大致位于濑户内海的西部出口,而奈良位于濑户内海的东方。

新生的倭国,不仅重建了秩序,还塑造了更强大的王。作者特别把新生倭国的首领称作“大王”,以此区别之前普通的“部落联盟群”的“王”。

到底是哪个政权扛起了新生倭国联盟的门面,推动倭国继续发展呢?

还是那句话,由于缺少史料,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有个被相对认可的说法,这个国家是位于奈良盆地的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的强大,仍然离不开中国的影响。3世纪初,正值东汉末年大乱,汉朝东北地区被公孙氏割据。公孙家族中有一个人叫公孙康,这个人你可能听说过,官渡之战袁绍病逝后,他的二儿子袁熙、三儿子袁尚曾逃到辽东,结果被杀,他们的首级也被交给曹操,这就是公孙康干的。作者认为,邪马台国极有可能获得了这位公孙康的支持。

我们知道,后来公孙氏被曹魏政权吞并了,邪马台国的统治者随机应变,开始向曹魏遣使朝贡。根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录,魏国国王册封倭国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赐给她黄金印玺和紫色绶带。

曹魏为什么要交好一个并不熟悉的海外政权呢?作者猜测,曹魏政权或许是出于远交近攻的考虑。曹魏政权觉得倭国是户数过万的大国,希望倭国能从海上配合曹魏,夹击东吴。

总之,在公孙氏和曹魏政权的先后支持下,邪马台国统治者成为新生倭国的“大王”。但这里有个问题,之前的伊都倭国同样获得了中国朝廷的支持,为什么邪马台国统治者能获得“大王”的称号呢?

当然,与中国朝廷保持更密切的关系是重要原因。但作者提到一个有趣的分析。作者认为,邪马台国的强大,得益于卑弥呼女王吸收并利用了来自中国的道教思想。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我国四川一带流行“五斗米道”。 这个教派规定,入道的人必须交五斗米,因此得名。后来,“五斗米道”的教主张鲁甚至在汉中地区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势力。而在黄河下游一带,道教的另一个分支“太平道”非常流行,这正好处于公孙氏以及后来魏国的势力范围。

对照日本的历史记载与传说来看,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是一位神秘的女祭司,她有高超的法力、强大的政治手腕。不过,本书作者认为,历史可能是,卑弥呼改革了传统的祭祀。通过整合各个政权的祭祀仪式,并吸收中国道教的思想,一套新的祭祀规范诞生了。

看起来,邪马台国统领的新生倭国,似乎也是部族式国家联盟,跟之前的伊都倭国联盟差不多。但卑弥呼的祭祀改革,打破了各个盟国之间祭祀文化的差异,从此以后倭国联盟内部共享同一套祭祀规范和政治规则。这个措施大大加深了成员对联盟的认同感。如此一来,邪马台国主导的新生倭国,便能在伊都倭国无法企及的广大地理范围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国。邪马台国的统治者也因此,从普通的“王”,升格为前所未有的“大王”。

《左传》有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实,祭祀与打仗,对于很多古老的政权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邪马台国除了掌握了新的祭祀规范以外,还垄断了一种战略资源,这就是铁。铁是制造武器和农具的原料。但日本列岛缺少铁矿,铁主要从朝鲜半岛进口。新生倭国垄断了铁资源,意味着控制了新生倭国的军事命脉和经济命脉。

为了保证铁资源的稳定供应,邪马台国主动出手,扶持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时的新生倭国,已经不只是东亚世界的成员,而是存在感相当强的成员了。

当倭国成长至此,日本历史已经悄然从“弥生时代”进入新的阶段。“弥生时代”的符号是“水稻”,由于有了水稻,日本列岛的发展开始起步。之后,从3世纪后期到6世纪末,大致相当于我国西晋时期到隋朝时期,日本的这段历史也有一个符号,这就是“古坟”。

因为,在这300多年间,日本列岛上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万座坟墓,这些坟墓的外形有个鲜明的特征,前方后圆。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正体现了日本王权发展 。因此,接续“弥生时代”的那300多年,被称作“古坟时代”。

结语

到这里,本书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

回顾日本王权的诞生过程,你会发现,中国历史的进程或许是关键推动力。战国时期,一些民众为躲避战乱而逃难到日本列岛,他们带来了水稻种子和种植技术,使当地迅速摆脱了原始状态。日本列岛上由此出现了一个个“点状”聚落。聚落分解扩张,以及来自大陆的宗教祭祀,又使“点状”聚落,聚合为顺延河流生长的“线状”部落。而一系列的战争加速了日本列岛的政治化,出现了“面状”的部落联盟,甚至是规模更大的“部落联盟群”,代表是最初的九州岛北部的伊都倭国。

但伊都倭国并没有长大,日本第一个组织规模庞大、统治者权力强大的政权,是奈良盆地的邪马台国。依靠曹魏政治的支持、中国民间的原始道教、朝鲜半岛的铁器,公元3世纪的邪马台政权成为新生倭国当之无愧的盟主。

然而,到这个时候,日本的王权还没有最终形成。我们知道,日本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天皇是怎么出现的,他的权力与倭国大王的权力有什么区别?还有,日本这个名称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它与最初的倭国是什么关系?请关注“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二卷《从大王到天皇:古坟时代至飞鸟时代》。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日本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最后编辑:2022年05月26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