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六书指的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能够予以充分说明。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书理论”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见。”

前面4个,是基础,后两个可以当作派生。

因为汉字里面有很多是会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是会意字,就像射和矮一样.另外的会意字还有像“止戈为武”等,这种提法并不完全正确.宋代的王安石就写过汉字构造的书,完全是根据会意字的说法来解释汉字的,可想而知里面的错误是很多的.楼主如果对汉字的构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另外还有清代的一些著名的国学家关于考证汉字的著作,这些人有顾炎武、章太炎等等,当代的著名的学者有王力.还有考证音韵的书籍,比如说《广韵》等。
这几个人物的学术要了解下。

我们中国文字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到繁体字到简体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字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网上有几对字,是戏说的。

首先看‘鱼’ 和‘牛’,"魚"头上两只角,中间大肚子,还在田间干活,下面四只脚,你说看看这意思是不是应该是我们说的牛呢?"牛"字头尾小中间大是不是象鱼呢!
很明显这是错误。且看。
象形字。“牛”字的造字原理是用局部代表整体:只要描绘出特征最鲜明的牛角,不画全身也能看懂这是牛。新附1 [5] 出自商代的“牛簋”,是非常写实的牛头:弯角、横耳、圆眼、宽鼻孔、大肋巴。典型的牛的特点。商代甲骨文(图1、2)为了书写方便,把牛头从轮廓化变为实化了,而且也瘦化了。但依然看得出牛头的形象来。此后,周代金文(图3)、秦篆(图5)一脉相承,都相沿这样的形体发展下来。但从汉代隶书(图7)起,“牛”便只下一只角,宽的嘴巴也变成长尖的“尾巴”了。 [6]
“牛”的本义就是指一种体形大的牛科反刍类哺乳动物,有头角蹄尾。一般来说,牛通常是勤恳驯良、唯人是从的,然而偶尔也会有不堪驱使撒野使性的时候,而且,牛一旦发起脾气,便轻易不能遏止。牛的这种习性作用于人们的思维,便使“牛”字引发出“执拗、倔犟”的意义,俗语所谓“牛脾气”之“牛”,正显示着这种引申义。这种意义,也延伸到作为部首的“牛”中,“倔犟”之“犟”,以“牛”为唯一的表意符号。

再看射字和矮字。"射"由身和寸组成,一寸的身体矮不矮。所以射实为"矮"。"矮"由矢和委组成,矢首先就是箭的意思,而最原始的箭干由"禾"(芦苇)杆制作,射箭的姿势是"女"(半蹲:古代妇女地位低下,跪着或半蹲着伺候男人)。所以‘矮’实为‘射’。
只要看下字的发展也能明白了。

还有一对最为明显,那就是‘重’和‘出’,‘重’由千里组成,按表意字千里是不是出了远门呢,所以‘重’实为出。再看‘出’,山上压山,是不是很重? 到底是当时传播不畅导致讹传还是造字的时候偷懒出错呢。这也是戏说。

“重”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图A)。《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认为“重”是形声字,构形更像一个弯着腰的人正吃力地用背驮着一个上下捆扎着袋口如包裹状的东西(“东”),步履蹒跚地往前走,看起来所背的东西异常沉重。这个图形文字所表示的,便是“重”字的构形。

看一下链接

最后编辑:2022年06月18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