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读书笔记

P12

换句话说,尽管社会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但这两点绝不等于幸福生活。人们不仅需要不突遭横祸,而且要安顿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仅要没有疾病,而且要活得有条有理、堂堂正正。
P19

我对家庭政治的研究大大得力于前人的这些初步结论,立足于这样的基本观念:中国的自杀问题首先和正义有关,这种正义体现在复杂的家庭政治当中。这两点是理解自杀问题的核心。
P29

如果哪个社会中完全没有自杀,从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人们不会认为有什么价值比生命还重要,那么,这个社会比高自杀率的社会还要危险。
P32

正如希腊人一定要在城邦中理解生活和人性,基督徒一定要在上帝之下理解生活和人性一样,中国人也一定要在家庭中理解生活和人性。
P38

说所有人都是在混日子,并不仅仅因为过日子是艰难的,而且在于,过日子永远是一个“过”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们一般不会因为日子中有困难就不再过了;即使困难能够解决,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换来好日子。命运是在一天一天的转换中慢慢展开,生命的意义也在这逐渐地展开中渐渐显露出来。
P39

一般说来,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是有资格、有能力过日子的人;而且也只有能过正常日子的人,才能成就人格。
P47

可见,家庭政治中的委屈,常常并不在于一般的正义或公平原则受到了挑战,而是指所依赖和预期的某种相互关系没有达到。
P48

在这一系列权力游戏中,我们就可以把委屈理解为权力游戏中的挫败;而自杀,就可以看做对这种委屈的一种报复或矫正手段。
P49

他们虽然明明知道家庭政治的目的是亲密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却忘记了,如果自己死了,这种胜利是没有价值的。
P52

之所以很多人因为小小一点争执就赌气自杀,乃是在于,委屈背后的人格价值感比造成委屈的原因更重要。
P54

将赌气、丢人、想不开三个方面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看到,自杀行为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它是病态的,而在于,它并不是赢得正义的应有之道。
P55

显然,这么高的自杀率说明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人格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而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公共政治没能有效地维护和教会人们维护人格价值;第二,人们对人格价值变得过于敏感了。
P57

妇女们有了更大的平等权和自由空间,对不公就极为敏感,更容易反抗一点点委屈。
P115

即便如此,家庭成员之间仍然不能以战胜对方为最终目的。他们真正想要的,还是大家一起过日子。依靠暴力和对抗,是永远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的,无论对于施加暴力的人而言,还是对被施加暴力的人而言。
从亲密关系出发,以亲密关系为目的的家庭政治,是由一系列权力游戏组成的,不是以权力斗争为其本质的。
决定了这些权力游戏的胜负的,往往不是暴力的强弱,而是道德资本的多寡;但决定日子过得好坏的,又不仅仅是权力游戏的胜负,而是权力游戏是否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和睦。
礼义,就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并且以和睦过日子为基本目的,依靠道德资本,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游戏,使人们各得其所,达到权力平衡和相互尊重。
P118

归根结底,自杀是反抗委屈、求取更多正义和幸福的行为,但给人带来最大的不幸。自杀最集中地反映了人们为追求更好命运所做的苦苦挣扎。
P123

一方面,亲密关系本应该化解家庭矛盾;另一方面,亲密关系反而可能激化家庭矛盾。这是过日子中最大的悖谬,也是亲密关系必须靠礼义来实现的根本原因。
P175

中国古人有副著名的对联:“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P181

“面子”这个概念大概可以算中国文化对世界社会科学的最大贡献了。
胡先缙在她的经典文章《中国的“面子”概念》中区分了“脸”和“面子”的概念,指出“脸”是一种道德的认可,而“面子”则是社会中的威信和声望。
P216

即使从个人角度考虑,他们想不开是因为没能彻底理解,真正能使自己的人格价值得到实现的,并不是权力游戏中的那口气,而是和乐的家庭生活。
P228

更重要的是,家中亲人的存在,意味着日子还有过头,生活还有希望;只有把这些人生义务尽到了,一辈子才算圆满,才算成就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人们在想到这些亲人的时候,就会更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因而不能把它轻易断送。
P259

在公共领域,惩罚与刑杀永远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使善良的人们共同过上好日子。
P261

在家庭之中,主要是通过讲理才能实现礼义;但在国家之中,除了靠教育、讲理来帮助人们实现更好的生活之外,还必须辅之以征伐和刑杀,清除危害社会的个体,保障大多数人更好地过日子和实现人格价值。
P270

许容很早就意识到,要真正预防自杀,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从自杀入手。只有更全面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认识水平,使人们更理性和乐观地过日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杀问题。
P278

在他们看来,严肃认真地生活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自由与尊严;而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必然会与社会环境发生对抗。
P283

毛泽东与鲁迅的讨论都指向自杀的核心问题:人格价值。在毛泽东那里,人格价值更多地体现为社会正义。他清楚地知道,由于国家是生活秩序的最终安排者,没有一个正义的国家,人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人格价值的。鲁迅却更多地从个体和命运来思考这个问题。无论如何,每个人的幸福和尊严都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不懂得如何与人有尊严、有理性地交往的人,是不可能有好的命运,是不可能在生活中获得尊严与正义的;而因为命运不好就怨天尤人,只能像祥林嫂那样,被动地进入更糟糕的权力游戏中。

最后编辑:2022年06月16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