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1844-1900)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前者65岁时,后者11岁。希特勒政府用什么理论执政,跟前者不是前者的故意。

让保罗萨特出生在1905年1980年去世,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它是个社会主义者,而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之后呢,他公开拒绝领奖,理由是他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有人觉得萨特爱慕虚荣,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不够突出他的成就,他还要成为第一个主动拒绝诺奖的人。萨特和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代表作品:《第二性》、《名士风流》),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相识了,他们都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签订了一个爱情契约,作为彼此的伴侣,但永不结婚。他们的爱情是开放的。这个契约从萨特24岁到75岁去世。在这51年中,萨特有过许多情人,波伏娃也有过好几个情人。萨特是二战之后法国左翼知识界的领袖,创办了《现代》杂志,还担任过《解放报》的主编。他还和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一起组织过一个国际法庭,来调查和审判美国的战争罪行。萨特和波伏娃1968年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支持五月风暴运动,被抓进监狱。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立刻放人,他说,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不能,所以我们赶快把萨特放了吧。萨特在政治上倾向左翼,他支持过苏联,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庆祝活动,但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
1980年4月15日,萨特去世。在巴黎,数万人走上街头为萨特送行。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了送葬,因为萨特说过,不接受任何形式来自官方的荣誉。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对于人生,萨特认为人就是自由本身,人必须做出选择去行动,并且绝对的承担行动的后果。他不止写下了存在主义,而且他的一生都在实践存在主义。萨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存在就是虚无。这个观念是怎么来的呢?

萨特曾坐在咖啡馆里,思考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究竟有什么区别。人是有意识的,而物是没有的。他看着服务员和杯子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并不是注定的,如果这个人下班了或者离职了,他就不再是一个服务员了。一个人是什么呢?它是可以改变的,但杯子是不能改变自己的。他别无选择地做一个杯子,就算你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个最大的杯子,而且杯子甚至不能选择自己把自己打碎了。区分人和物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意识,可意识是什么呢?萨琢磨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一句话,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就是意识是有对象性的,总是对于某个事物产生意识。如果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那么意识本身就什么都不是,纯粹的意识本身就是虚空。像空荡荡的容器,需要被填充之后才能成为什么?一个杯子里只有到进了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什么内容填充进去之后呢,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简单的说,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的,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萨特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做“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做“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自在”的存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人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是有待形成的。原因就是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的,但人生有意义呢?还是说我们必须四大皆空呢?

最后编辑:2022年06月2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