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是罗马皇帝(161-180年在任),“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位君主,罗马帝国黄金时期的统治者之一;他还是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古代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奥勒留完美地结合了统治者与哲学家的两个身份,堪称柏拉图的“哲人王”理想的实现。

关于本书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领兵打仗的间隙,为自己写作的哲学札记,目的是不断反思自己,让自己过正确的人生。奥勒留用自省的笔调和精彩的意象,将斯多亚学派哲学的核心观点论述得感人至深,他完美诠释了如何“回归内心的城堡”,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核心内容

《沉思录》集中体现了斯多亚学派的两个核心教导。第一,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个最高的神用理性掌控的,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有目的的,也都是最好的。认识宇宙中这些必然的规律就是人的自由。第二,人具有自然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道德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共同生活,人生幸福完全在于符合道德的生活,要用理性掌控欲望和激情。我们可以用“回归内心的城堡”获得最高的幸福,财富、地位、快乐,甚至亲人、朋友,都对我们的幸福毫无影响。

前言

你好,我是刘玮,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只要稍微了解一点柏拉图的《理想国》,你一定知道,那里面最重要,也是争议最大的主张,就是哲学家应该成为君主,进行统治。这个理想在柏拉图的有生之年没有实现。如果说在西方历史上,这个理想曾经接近实现,那就是在马可·奥勒留的时代了,他当了19年的罗马帝国皇帝,还是一个重要的斯多亚学派哲学家。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奥勒留。他出生在公元121年,40岁的时候当上了罗马皇帝,直到公元180年去世。奥勒留是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五贤帝”时代,也就是五位贤能的皇帝中的最后一位。在他之前是大名鼎鼎的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和安东尼努斯。这五位皇帝之间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后一位都是前一位皇帝的养子。著名的罗马史家,写作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爱德华·吉本曾说,“五贤帝”时代简直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黄金时代,是人类最幸福和最繁荣的时代,如果他有机会“穿越”一次,他一定会选择回到这个时代。顺便提一句,正是在奥勒留的任上,最早的有记载的罗马使节来到了中国,与东汉建立了联系,在中国史料里记录的“安敦国”或者“大秦”,指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罗马帝国。

在如今的罗马城里,还可以看到两处著名的景点和奥勒留直接相关,一个是坐落在克罗那广场的奥勒留功绩柱,上面的浮雕记录了他在公元169-176年平定北方边境的功绩;另一个是在意大利国会山上矗立的奥勒留的骑马铜像。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哲学家”,我们刚才介绍了奥勒留作为罗马皇帝的身份,接下来再说说他作为哲学家的身份。奥勒留在年轻的时候接受过很好的哲学教育,尤其是受到斯多亚学派的影响。在带兵出征的时候,奥勒留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哲学思考,这本《沉思录》就是在他带兵打仗的间隙写成的。奥勒留写这本书,既不是要让自己治理国家的思想长存于世,也不是要宣扬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而是写给自己的一本哲学笔记。里面都是一些札记式的条目,全书分成12卷,488条,长短不一,长的有两页多,短的只有一句话。书的核心内容是奥勒留与自己进行的对话和反思,目的是让自己过正确的生活。而且他还特意选择了用希腊语,而不是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语,来写作这些札记。用这种方式,他似乎能够更好地与纷扰的政治、军事环境隔离,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皇帝和哲学家这两个身份里面,奥勒留更喜欢哲学家的身份,同时希望平衡哲学与政治。在《沉思录》里,他把哲学和皇位比作母亲和继母,他虽然要孝敬继母,也就是从事政治,但是更要经常回到母亲身边,从哲学里获得滋养,从而让政治生活变得更加容易忍受。

本期音频,我会为分四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先介绍一下斯多亚学派的背景和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神意掌控的;另一个是人应该恪守道德义务。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会为你详细解读《沉思录》,看看奥勒留如何用内省的笔调和精彩的意象,阐发斯多亚学派的两个核心观点。

第四部分,我会为你介绍斯多亚学派在奥勒留之后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个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一部分

好,我们现在就进入第一部分,先来了解一下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有好几个不同的中文译名,有时候翻译成“斯多葛学派”,有时候翻译成“廊柱派”或“廊下派”。“斯多亚”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它既不像“柏拉图学派”或者“伊壁鸠鲁学派”那样,用创始人来命名;也不像亚里士多德的“漫步学派”一样,是因为他们独特的教学方式而得名。“斯多亚”这个名字,来源于这个学派最开始挑选的讲学地点,这个地方在雅典市场里一个叫作“画廊”的公共建筑,这是一个有壁画和廊柱装饰的大厅。这个“画廊”在希腊语里的发音接近“斯多亚”(stoa),因此就有了“斯多亚学派”这个名字。至于“斯多葛”这个名字,它是从英语的Stoics来的;而“廊柱派”或者“廊下派”的名字就是意译了。

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叫芝诺,大约在公元前334年出生在塞浦路斯。芝诺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来到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讲授哲学,很快就吸引了很多门徒。斯多亚学派也和怀疑派、伊壁鸠鲁学派一起,并称为希腊化哲学的三大流派。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希腊化时代”,就是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南征北战,以及他死后帝国的分裂,希腊文化影响地中海东部世界和西亚的时代,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到公元前30年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被罗马共和国征服。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时代看作是,希腊古典文明到罗马帝国的过渡时期。我还为你解读了怀疑派的代表作《怀疑派纲要》和伊壁鸠鲁学派的代表作《物性论》,加上这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作《沉思录》,你可以同时了解一下这三个学派的基本观点。

为了更好地把握斯多亚学派的特点,我们可以先和伊壁鸠鲁学派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之所以做这个对比,既是因为这样比较方便记忆,也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学派一直都在互相攻击。伊壁鸠鲁学派的两个核心观点是原子论和快乐主义。在解释宇宙的时候,伊壁鸠鲁学派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原子的随机运动、碰撞、聚合、分离构成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没有目的的,这个宇宙里就算是有神存在,也不会关心人间的事务。而在人生哲学方面,伊壁鸠鲁学派主张,幸福这个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在于快乐的感觉,他们很看重朋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不重视公共的政治生活,甚至主张要“远离政治”。

斯多亚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伊壁鸠鲁主义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个最高的神用理性掌控的,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有目的的,也都是最好的。在人生哲学中,斯多亚学派强调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主张道德就是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共同生活的规范。他们认为幸福和快乐无关,完全在于符合道德的生活,也就是用理性掌控欲望和激情。除了每个人内心的道德规范之外,不管是财富、地位、快乐,还是亲人、朋友,这些外在的事物都对我们的幸福毫无影响。从神意和社会性出发,斯多亚学派最早提出了自然法的观点,认为宇宙中有一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范,这套自然法把整个宇宙联系成一个巨大的城邦。斯多亚学派的这些核心教导,我们会在下面两部分解读《沉思录》时更清楚地说明。

斯多亚学派建立之后,很快就变成了一种流行的哲学,尤其是在社会动荡的希腊化时期,斯多亚哲学特别能够给人提供心灵的安慰。雅典还给芝诺建了塑像,表彰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这可是当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没有享受过的殊荣。

之后,斯多亚学派的影响力逐渐从希腊扩大到了罗马。正是因为这个学派特别重视道德,也就成了罗马贵族相对而言比较能接受的一种哲学教导。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晚期,产生了几个特别著名的信奉斯多亚哲学的政治家,比如说宁可自杀也不臣服于恺撒的小加图;比如刺杀恺撒的布鲁图斯,他虽然接受了恺撒的恩惠,被恺撒当作儿子看待,但是依然为了自己心中的道德理想,反对恺撒的独裁统治。在罗马帝国早期,斯多亚学派也是最主要的哲学流派,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第一位是暴君尼禄的老师塞涅卡,他后来因为涉嫌刺杀尼禄,被尼禄赐死;第二位是爱比克泰德,他曾经是奴隶,后来成为著名的哲学家,但是被罗马皇帝图密善放逐;第三位就是我们这里解读的“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

好,我们大致了解了斯多亚学派的背景,下面就正式进入奥勒留的这本《沉思录》。结合上面提到的斯多亚学派的基本观点,我分成世界和人生这两个方面,来为你做更详细的解读。不过,因为奥勒留写作《沉思录》的根本旨趣在于督促自己过正确的人生,那些有关世界的认识,最终也是服务于如何生活这个目的的。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奥勒留如何阐发斯多亚学派关于世界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马可·奥勒留很清楚在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之间的那个核心争论:世界到底是由神意掌控的、有序的,还是由原子的偶然聚散构成的?他经常把这个对立概括成一个简单的问题:神意还是原子?

这个问题代表着世界观上的根本性选择。奥勒留的选择当然是坚定地支持神意。在他看来整个宇宙都是由神的理性来掌控的,宇宙中的万物彼此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有恰当的位置、恰当的作用。那怎么证明神的存在呢?奥勒留认为,神首先是真实可见的,因为他把天上的星辰都看作是神。但是证明神更重要的证据反而是间接的。就像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灵魂,但是可以通过考察灵魂的感觉和思考之类的功能来认识它,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宇宙运行来间接地认识神。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中的一切东西,大到星辰运行,小到一个动物身上的各种器官,都是和谐运作的,每个东西都有各自的目的。在全书最美的篇章,第三卷第二节,奥勒留告诉自己,要学会仔细观察一切事物,因为世间万物,其实都是美的,他提到了很多身边不经意就会错过的小事:比如烤面包时面包的裂口,这些裂口或许对面包师来说并不完美,但是却会激发人们的食欲;油橄榄熟透之后会腐烂,但是这种腐烂有它特殊的魅力,让人垂涎;老人虽然没有年轻人的青春朝气,但是他们身上却散发着成熟和智慧的美。奥勒留甚至认为,就算是狮子皱起的眉头,野猪口边的白沫,这样的东西,只要找对了观察的角度,也同样是美的。宇宙万物的和谐运行,就为神意的存在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

如果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神意安排的,我们就要从整体去认识宇宙,把宇宙中的一切看作是彼此联系的,思考某个事物为什么出现,这个事物对于宇宙整体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待世界和周围的事情,我们就能摆脱很多执念,比如抛弃对浮夸和享乐的追求。奥勒留很善于洞穿事物的本质,贬低那些貌似高贵的、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比如说他把奢华的饮食说成是各种动物的尸体,把皇帝高贵的紫色袍子说成是用贝类的血液染过的羊毛,把华贵的大理石说成是大地的老茧。

对于宇宙的整体认识,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因为神是理性的,会妥善地安排一切,那么由他主宰的世界就是最好的世界,命运分配给我们的东西也都是最好的。对于人来说,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必然的,并且热情地欢迎所有必然降临的东西,不管是幸运还是不幸,健康还是疾病,快乐还是痛苦,生存还是死亡。跳出小我一时的得失,把自己融入整个宇宙的宏观图景,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有了这种宏观的视角,一个人生命的长短、名声的好坏就是无关紧要的,一个城邦或国家的兴衰也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人想要逃避而不是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就是要割裂个人和宇宙的联系。这样不仅伤害了个人,而且伤害了整个宇宙的完整性,就像把手脚或头颅,从身体上砍下来一样,这样它们既不能够再发挥各自的功能,也伤害了整个身体。奥勒留反复强调:“对于整体有利的就不会对部分有害。”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奥勒留和斯多亚学派的“世界主义”,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视野当中,而是要在自然法的指导之下,成为世界城邦的公民。奥勒留就说过,作为皇帝,他的祖国是罗马;但是作为一个人,他的祖国是整个宇宙。虽然贵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但是奥勒留并没有把治理罗马帝国当成什么不得了的成就。在全书的最后,他还这样写道:“人啊,你已经是这个伟大城邦中的公民,对你来说活五年还是一百年有什么关系呢?它的法律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这里说的“伟大城邦”指的就是整个宇宙,而“法律”指的就是支配宇宙的自然法。相比这些,罗马不管多么伟大,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瞬间。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奥勒留关于世界的看法,他坚持从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宇宙中的一切,这种宏观的视角能够给人带来更加豁达的心胸,看淡周围那些纷繁的变化。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奥勒留如何看待我们具体的人生。在他看来,正确的人生就是要合乎宇宙运行的规律、合乎自然。咱们国家的老子讲“道法自然”,我们今天也会经常说生活要“顺应自然”,这些说法里面的关键就是“自然”,那么“自然”到底是什么?在老子那里,“自然”带有很强的自发性,而我们今天说的“顺应自然”是说尊重自然的节律。但是奥勒留和斯多亚学派说的“自然”比这些要严格得多。

奥勒留主张,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我们在前面提到,神意用理性支配着宇宙万物的运行,而人的理性同时也是宇宙理性的体现。理性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和谐而必然的;理性也告诉我们,人都具有社会性,要和其他人共同生活、和谐相处。那些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品质,就是德性,它们就是我们作为人应该履行的义务。这些德性或者道德义务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虔诚、正义、节制、简朴、勇敢、明智、真诚、坦荡、自由、仁慈等等。它们就构成了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除了这些德性之外,其他的一切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不管是富有贫穷、名声好坏、朋友多寡、健康疾病,所有这些东西都被称为“中性物”,也就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有了这么多的理性加给我们的道德义务,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反思自己,确保自己履行了这些义务。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灵魂,确保理性总是能够牢牢地控制欲望和情感。奥勒留反复告诫自己要“回归自己的内心”或者“回归内心的城堡”。“回归内心的城堡”也成了奥勒留最广为人知的名言。这个教导也是我读《沉思录》时总能被感动到的地方。

不管是政务繁忙,还是军务缠身,不管是要应对命运的起伏,还是面对周围人的败坏,奥勒留始终都没有忘记,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纯净。而且在他看来,回归内心并不难。他说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想过要通过退隐乡间、山林、海边,来实现内心的宁静。但是这样的想法其实毫无道理,因为内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条件,随时都应该可以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之中,并且在这样的回归中让自己获得重生。

奥勒留把自己内心中理性的力量比作火焰,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能够让内心的火焰吞噬一切外界的障碍,不管是诽谤、监禁、虐待,都不能妨碍自己的灵魂坚持道德义务。甚至正是因为这些外在的障碍被投入火焰,内心的火苗反而更加旺盛。相反,如果内心的火焰不够强大,就会被外界的障碍熄灭。在另一个地方,奥勒留还把内心的力量比作清泉,我们可以把污泥扔进清泉,但是泉水会把它们冲走,自己却不受污染。

回归自己的内心就意味着,我们要始终关注自己的所思所行,而不去关心别人对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奥勒留会在清晨告诫自己,在这一天里,我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坏人,有好管闲事的,有忘恩负义的,有傲慢无礼的,有恶意欺骗的。我不可能从世界上把坏人除掉,想让坏人不做坏事就像让橄榄树不结果子一样。但是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那些必然如此的事情烦心呢?这些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就像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一样。只要我坚守自己的道德义务,他们就不会对我造成任何伤害。我知道善恶,也知道那些人虽然有缺陷,但是在本性上和我一样,都是人,都是理性的生物。那么,我就不该憎恨和伤害他们,而是应该善待他们、教育他们,尽可能与他们合作,因为那才是符合自然的要求。对于坏人最好的报复方式,就是不要像他那样做事;而善行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奖赏。

除了回归内心、善待他人之外,“符合自然的生活”还体现在,人应该作为某个共同体,乃至宇宙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发挥作用,而不是好吃懒作,游手好闲。发现自己的本性适合做什么,热爱自己适合的工作,这才是人的生活。我们应该时刻努力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要确保在任何时刻我们的生活都是完整的,在任何时候死去都可以毫无遗憾。在全书的最后一节中,奥勒留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演出,你可能本来计划要演五幕,但是只演了三幕就被赶下了台,奥勒留告诉我们“对于人生而言,三幕也是一出完整的戏剧”,因为戏剧的长度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而是由导演决定的,也就是由把我们带到世界上,又把我们带离这个世界的神决定的。我们应该平静地离开,就像神平静地让我们离开一样。

好,这就是奥勒留关于人生教导中的核心内容。他告诫自己,要过合乎自然与理性的生活,把道德义务看作实现幸福的唯一要素,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善待他人,充分发挥自己在世界上的作用。

第四部分

说完了《沉思录》里面的核心内容之后,我们最后再来看看斯多亚学派对后世的影响,这些影响非常多元,甚至有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自从马可·奥勒留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儿子康茂德之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也就随之结束了,帝国陷入混乱,也没有再出现重要的哲学家。基督教逐渐兴起,并且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压制了各种哲学的研究。但是斯多亚学派却成了少数直接影响基督教思想的古代哲学流派。在“四福音书”最哲学化的《约翰福音》里,就能看到不少斯多亚哲学的痕迹;对基督教神学贡献最大的使徒保罗,也使用了不少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基督教信仰,在古代甚至有人伪造过保罗与前面提到的尼禄的老师塞涅卡之间的通信,来证明基督教与斯多亚学派的亲缘关系;斯多亚学派关于道德义务的教导和自然法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弗莱芒思想家利普修斯,更是试图把斯多亚哲学与基督教完美融合,发展出了“新斯多亚主义”,这种“新斯多亚主义”里面的核心思想就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法,这也直接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尤其是对国际法做出巨大贡献的荷兰思想家格劳修斯和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卢梭。

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斯多亚学派的宇宙观和神学,引发了反对基督教的“泛神论”,这种思想反对基督教里面关于神是有人格的教义,认为神就是“自然”,并没有人的情感和意志。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的布鲁诺,就是这种泛神论的信仰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也受到了泛神论和斯多亚伦理学的影响,认为自由就是认识到必然性,并按照这种必然性行动。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比如沙夫茨伯里伯爵、弗朗西斯·哈奇森,都深受斯多亚学派德性理论的影响,哈奇森还把《沉思录》翻译成英文出版。当然,深受斯多亚哲学影响的最著名的例子还有康德的伦理学,他强调理性自律和道德义务的伦理学,几乎可以看作是斯多亚伦理学的翻版。

斯多亚学派从20世纪后期开始又产生了一轮新的影响,出现所谓的“现代斯多亚主义”,这轮复兴不仅影响了哲学界,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和大众文化。斯多亚哲学是心理学里面“认知心理疗法”的主要理论依据,这种疗法的核心就是告诉病人,不是某些事件,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判断,在影响我们,因此我们只需要改变我们的判断就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了。而在大众文化领域,斯多亚学派回归内心的教导也特别适合这个动荡的、焦躁的时代,国外的网站上出现了很多高举斯多亚思想的社群,并且在世界各地组织线下活动。这种古老的哲学正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总结

到这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就为你解读完了。

再为你总结一下本期音频的知识要点:

第一,芝诺创立的斯多亚学派是希腊化时代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这个学派认为世界是由神意完美掌控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在人生哲学方面主张坚持道德义务,以及理性对情感的掌控。

第二,马可·奥勒留是哲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哲学家”,也是斯多亚学派在古代的最后代表,他的《沉思录》用内省的笔调和很多精彩的意象,完美地展现了斯多亚学派的核心教导。

第三,斯多亚学派对基督教神学、现代哲学和当代思潮都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最后,我想再跟你分享一些我阅读斯多亚学派著作时的感受。人们对于斯多亚学派的评价通常会比较两极化,喜欢它的人会盛赞这种哲学对于人内心力量的高扬,和对道德理想的坚守。不喜欢它的人就会批评它是一种典型的“酸葡萄心态”:既然不能改变世界,就退回到自己内心之中,改变自己,接受命运,还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我个人不算是斯多亚学派的信徒,也觉得他们的道德教导有点太过严苛,但是知道还有一些人坚守着纯洁的道德信仰,依然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知道就算自己奋力在世界上拼杀失败,至少还有一个内心的城堡可以坚守,也依然是一件令人安慰的事情!而这种感动和安慰,正是斯多亚学派最能带给我们的东西。

最后编辑:2022年06月28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