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雅典贵族、将军、哲学家、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另一个著名弟子,写作了《论骑兵统帅》《论马术》《论狩猎》《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的远征》和《希腊志》,以及一系列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的作品。其中,《回忆苏格拉底》是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重要资源。

关于本书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为老师苏格拉底做出了辩护,反对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两项指控,也就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色诺芬通过几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苏格拉底,他的生活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所裨益。

核心内容

呈现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第一,苏格拉底非常虔诚,因此指控他不信城邦的神毫无道理;第二,苏格拉底的言传身教,让身边的学生和朋友变好,因此绝不可能败坏青年。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回忆苏格拉底》,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呈现这本书的精髓:还原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一个更接地气的生活中的苏格拉底。

在之前解读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和《斐多》这两期说书里,我们给大家讲了一个令人敬仰和感动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他笔下的苏格拉底也具有类似的气质。他宁可与自己的城邦为敌、宁可接受死刑判决,也绝不放弃哲学生活,他只关心检审人们的灵魂,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还在进行哲学讨论。

而今天,我们要来看另一个苏格拉底的形象,也就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作者色诺芬也是雅典人,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哲学家,曾经和苏格拉底在一起待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色诺芬更重要的身份是贵族、将军和历史学家。他最骄傲的成就是,曾经率领希腊的雇佣军,参与了波斯的小居鲁士试图推翻他哥哥王位的远征,这场远征很快就以失败告终,之后正是在色诺芬的带领下,希腊联军才得以成功返回希腊,没有葬身波斯;色诺芬作为历史学家的主要贡献是续写了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取名为《希腊志》,记载了从公元前411至公元前362年的希腊历史;他还是一个很典型的希腊贵族,了解家政管理、擅长狩猎、驭马等等。因为色诺芬的个人心性,他笔下的苏格拉底也呈现出脚踏实地、关心身边人和事的温和气质,他给周围的朋友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有着很好的幽默感,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良师益友。

色诺芬写作《回忆苏格拉底》的目的就是要从自己的角度为老师辩护,反对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两项指控,也就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但是和柏拉图那种哲学式的辩护策略不同,色诺芬为苏格拉底辩护的策略是历史学家式的,他要在这部长达四卷的著作里,尽可能多地记载自己亲身经历和听说的故事,向读者证明两点:第一,苏格拉底非常虔诚,因此指控他不信城邦的神毫无道理;第二,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自己身边的学生和朋友变好,因此绝不可能败坏青年。他的基本思路就是:我把这些故事都告诉你,读完之后你可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苏格拉底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人?他到底是不是被雅典人冤枉的?

在今天,我就通过色诺芬笔下的故事给你讲讲这样一个更接地气的苏格拉底。色诺芬在书里记载了好几十个故事,我在这里选取其中比较有趣和精彩的几个,给你呈现色诺芬眼里,苏格拉底的德性以及他珍视的价值,尤其是他的虔诚和节制。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古希腊的背景之下,但是其中的很多道理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第一部分

我们首先来看看苏格拉底的虔诚。色诺芬说苏格拉底会参加雅典公共的祭祀活动,不仅自己相信神,而且劝说自己的朋友也要相信神的指引。他强调神给人的学问设定了限度,告诉人们对很多事情其实非常无知。他认为人们可以掌握各种技艺,但是这些技艺的最高秘密都掌握在神那里,这个最高的秘密就是“未来”,我们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不可能拥有关于未来的确定知识。我们辛勤耕种土地,但是不知道会不会来一场洪水卷走所有收成;比如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老婆,看上去是好事儿,但是没准他很快就被戴了绿帽子。也就是说,苏格拉底非常强调人、事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依赖某些神圣的权威。这一点也和《苏格拉底的申辩》里苏格拉底强调自己的无知有类似之处。

根据色诺芬的记载,苏格拉底向神祈祷也不同于一般人,通常人们都会祈求神给自己金钱、官职、孩子等等具体的东西,而苏格拉底只是祈求神赐予自己神认为恰当的东西,因为在他看来,神知道一切,知道对每个人来讲什么才是最好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祈祷得到具体的、自己认为适合的东西,那其实是对神的权威的一种僭越。

关于苏格拉底“虔诚”的讨论里,最重要的是下面这个故事:苏格拉底和一个朋友进行了一场关于虔诚的对话。他的朋友号称自己根本不信神,而苏格拉底一步一步引导他接受这个宇宙里面不但有神,而且还告诉他这个神拥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说服他的呢?

他并没有一上来就反驳他朋友的无神论,而是从更加家常的话题说起,这样不容易从一开始就让对方产生戒备和敌意。他问他的朋友,有没有自己欣赏的人?他的朋友说自己倾慕那些伟大的匠人,比如诗人和雕塑家。之后苏格拉底就问他,那些能制造有感觉、能动的产品的匠人,是不是比制造没有感觉、不能动的产品的匠人要好?他的朋友承认了这个之后,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那些有感觉的东西必然是经过理性的设计被造出来的,而不是偶然出现的。他的朋友也承认,那些一看就是有用的东西,肯定是通过理性设计造出来的,于是苏格拉底用我们人身上的各种器官证明,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因此都是通过设计制造出来的,那么也就必然有一个把人制造出来的神。否则我们不能想象,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元素的偶然混合就能产生人这样一个奇妙的物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证,通常被称为“基于设计的论证”,中世纪和现代的哲学家依然还在使用这个论证来证明上帝存在。

到这里,他的朋友依然试图捍卫自己的立场,但是已经退了一步,他不再坚持神并不存在,而是说即便有神,他们也太伟大了,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任何事情,或者说不需要我们的侍奉。但是苏格拉底回答他说,越是神圣的东西,越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并不是因为人这样做会对神有什么实际的好处,而是因为这才是我们应有的面对神圣事物的态度。

他的朋友又说,你如果证明神关心人,我就承认自己不应该忽视它们。苏格拉底用基于设计的论证里面提到的直立行走、手、语言等等,表明神确实是关心人的,因此才把人制造成了最像神的。但是他的朋友,要求苏格拉底证明神是关心他个人的,于是苏格拉底证明神通过预兆和神谕向雅典人,甚至全人类表达他们的意愿,他的朋友作为雅典人的一员,也就自然得到了神的关照。

最后,苏格拉底用类比的方式讲到了神的性质。神在宇宙中的作用就像灵魂在我们身上的作用,我们看不见灵魂,但是灵魂却可以完全支配身体;这个神也用他的灵魂或者说理智支配着整个宇宙,他可以看到一切、知道一切、思考一切、支配一切。这也就解释了,苏格拉底为什么在祈祷的时候,仅仅祈求神给予他神认为最合适的东西。

让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关于苏格拉底的虔诚。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不仅遵守雅典的日常祭祀,还劝说自己周围的朋友要依靠神的力量,尤其是在关于未来的问题上,而且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劝说那些不信神的朋友应该相信神的存在和性质。苏格拉底和友人关于虔诚的辩论,还体现了苏格拉底说服别人时的一个重要技巧,他总是用带有引诱或者暗示性的话语,让他的朋友或者对话者自己说出“答案”,因为人们总是会试图坚持自己说出的东西,因此也就更容易被苏格拉底说服。这一点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服别人也有很大的意义。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谈谈苏格拉底的节制。他这个人仅仅满足于最低的生活必需品,没有任何多余、过分的欲望。苏格拉底不仅通过论证告诉朋友,生活要节制,而且他自己就为周围的人树立了节制的典范,他用自己节制的生活方式向周围的人表明,这种生活并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高谈阔论之中,而是切实可行的,我们确实并不需要那么多金钱和各种奢侈品,只需要基本的生活和对灵魂的真正关心。

有一次苏格拉底遇到了智者安提丰(Antiphon)。这里说的“智者”指的是在希腊各个城邦游走的一群人,他们靠传授各种知识,尤其是演讲和修辞的知识挣钱。安提丰嘲讽苏格拉底整天教育别人,却从来不收钱,这非常愚蠢,因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而苏格拉底不收钱就意味着自己的知识没有价值。

苏格拉底反驳他说,恰恰相反,那些收钱教学的智者,在他看来类似于“知识上的男妓”,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知识,谁给钱就教育谁;而他自己恰恰因为不收钱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可以随意决定自己和谁讨论问题。在他看来,神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完全自足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需要,也实现了自足,那么他就成了神;毫无疑问,人不可能完全实现神的状态,但是对人而言,尽可能少地受制于外在的事物,尽可能节制地生活,就是最接近神的状态。神是最好的,而接近神是次好的。

在和另一个朋友讨论自制的时候,苏格拉底给他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叫“赫拉克勒斯的选择”,试图说服这位朋友自制和追求德性的生活看起来好像痛苦,但是很快就会苦尽甘来,而看似轻松惬意的享乐生活,却会让你付出巨大的代价,遭受悲惨的晚年。

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最伟大的英雄,是天神宙斯与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的儿子,他一生中完成了无数的伟大功业。这个故事就是说当赫拉克勒斯即将成年的时候,他在一个岔路口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时候德性(arete)与恶性(kakia)两位女神就来到赫拉克勒斯面前,试图引诱他选择各自代表的那种生活。恶性女神向他许诺,如果他选择了恶性,那么他就会踏上最为容易和快乐的道路,用不劳而获的方式满足各种感官的享乐。而德性女神向赫拉克勒斯表明,人生在世不可能只有享乐,神赋予人的任何好东西都需要人自己付出努力去获得:如果你想要神对你好,你就是要敬拜神;如果你想要朋友爱你,你就首先要去爱你的朋友;如果你想要城邦嘉奖你,那就要做出造福城邦的事情;如果你想要土地丰产,就要精耕细作。而各种德性正是做好这些事情的保证,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获得名望和赞赏,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让自己足够出色,做出配得上这些赞赏的事情,而不是靠各种虚名和滥竽充数。相反,如果仅仅满足于当下的享受,好像很爽,但是这些享受可能会毁掉你的身体,让你没有机会真正实现自己的才能,而且会让你年老之后的回忆中充满悔恨和不安,结果也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

这个寓言故事印证了与荷马齐名的诗人赫西俄德在《劳作与时日》中的著名说法:追求德性的生活最开始很困难,好像违背了你的本性,这就像爬一座陡峭的高山,但是当你真正达到了德性的顶峰,就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容易了,一马平川地享受人生的幸福;而如果你选择作恶的生活,刚开始会非常容易,随时可以开始,就像坐上了一个就在你脚边的滑梯,但是当人生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第二部分。苏格拉底是色诺芬见过的最节制的人,他自己过着最自足、最不外求、最接近神的生活。对于这样的节制生活,他既给出了很好的理由,又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说服朋友们过同样的生活。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如何给周围的人提出实用的建议,从而让他们变好。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好像完全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完全投身于哲学讨论,有时候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为了能安静地和朋友们讨论哲学,他甚至特意派人送走了在监狱里陪着他的老婆孩子。他也不怎么在意与人交往的技巧,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别人的无知,因此树敌无数。但是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却表现出了更加温情的一面,他会关心自己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也会告诉自己的朋友该如何去交朋友。

苏格拉底的老婆叫克珊西普(Xanthippe),据说是一个出了名的泼妇,在一些英文字典里甚至收入了这个词作为“泼妇”的代名词。但是苏格拉底有足够的胸怀去容忍他的这个奇葩老婆,甚至带着玩笑的口吻说,“驯马师总是喜欢烈马,因为如果能征服那些烈马,也就能征服其他所有马了,我如果能和克珊西普和平共处,也就能和所有其他人相处了。”

在色诺芬的记载中,有一次苏格拉底的大儿子和他妈闹了矛盾,苏格拉底出面调解。他再一次展示了自己高超的说服技巧,他没有直接进入母子关系的主题,而是首先绕了个弯子,从“感恩”的事情说起。他儿子也同意,如果一个人不知感恩,那么他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也会被所有人厌弃。一个人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好处越多,他就越应该感恩。

这时,苏格拉底引入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恩情,因为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的恩情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父母给了孩子“存在”,让他们能够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展开自己的各种可能性,而存在无论如何都高于不存在,这是绝对无价的恩情,也正是因为存在绝对高于不存在,各个城邦才把死刑,也就是剥夺犯人的存在,当作最高的刑罚。相对于父亲,母亲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更大的艰辛,因此孩子亏欠母亲的也就更多。

苏格拉底的儿子接受了父亲的这番证明,但是依然觉得母亲的坏脾气和在别人面前让自己丢面子实在无法忍受,甚至宁可忍受一头野兽,也不愿意和母亲共处。苏格拉底又打了一个精彩的比方。在舞台上,戏剧演员之间可能会互相攻击,互相谩骂,甚至经常凭着神诅咒对方。母亲对你的责骂就类似舞台上演员之间的相互攻击,母亲其实并没有恶意,而是为了你好,为了你殚精竭虑。你如果能理解舞台上的演员下了台就是朋友,也应该在和母亲争吵之后和好如初。

最后苏格拉底还诉诸实际的考量,来劝说儿子要孝顺父母,因为不管是城邦还是一般人,都非常重视孝顺,至少和感恩一样,甚至更加看重孝顺,如果你得到了不孝顺的名声,那么可能会在朋友和城邦中寸步难行。

我们再来看看苏格拉底对于交朋友的看法。有一次他和老朋友克里同的儿子聊到了结交朋友的经验,讲到了三个很有些普遍性的问题:第一个是,什么样的朋友值得结交?第二个是,如何去检验一个朋友是不是值得结交?第三个是,如何去结交或赢得朋友。关于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给出的建议是这个人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太奢侈、不能太吝啬、不能只认钱、不能爱挑事儿、不能没良心,总的来讲就是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不能心里只有他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心对朋友好。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去检验一个朋友值不值得结交?苏格拉底给出的建议是,要去观察这个人如何对待他周围的人。如果一个人用得着你,可能会在你们面前百般示好,甚至唯命是从,因此从他对你的态度里面可能并不能判断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如果可以看到他对周围人的态度,就可以更好地看到他的为人,看到他是不是一个真正值得结交的人。

关于第三个问题,如何去结交朋友?苏格拉底给出了两个非常中肯的建议,一个是用真诚的赞美去赢得朋友,也就是真的发现你想要结交的人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用恰如其分,而非夸大其词的方式去赞赏这些闪光点,但是一定不要以溜须拍马的方式进行夸大的赞美,比如一个人明明很矮小,你却总是赞美他伟岸高大,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人产生反感。因此,首先要具有一双发现对方优点的眼睛,其次才是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去赞美这些优点。在这里,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释了荷马史诗《奥德赛》里面关于塞壬(Siren)女妖的神话,塞壬是一群长着人头鸟身的女妖,专门在海上唱歌诱惑水手,然后吃掉他们。在苏格拉底看来,塞壬女妖之所以能诱惑水手,就是因为她们唱歌的时候,总是在赞美水手们的勇敢,而这正是水手们最在意的品质,于是他们就被这样的歌声唱得飘飘然了,放弃了驾驶,导致船只触礁,塞壬女妖就可以吃掉落水的水手。

苏格拉底给出的另一个建议就是真心对朋友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朋友变好。如果能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雪中送炭的帮助,肯定比美妙的言辞更能够赢得朋友。

在这部分,我们通过两个故事,讨论了苏格拉底如何在实际处境中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他关于孩子为什么要孝顺,以及如何交友的建议,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不小的价值。

第四部分

在表明苏格拉底真的是一个好人之后,色诺芬在全书的最后讨论了苏格拉底的死。和柏拉图一样,色诺芬也认为苏格拉底是自愿求死的,但是除了出于哲学和正义的理由之外,色诺芬还给出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理由,苏格拉底已经七十岁了,已经开始感到年老带来的困扰,尤其是理智的衰退,因此他希望用有尊严的方式死去,而不是极度衰老,悲惨地死去。

色诺芬提到,当苏格拉底得知自己被起诉之后,完全没有准备为自己辩护,朋友对此感到奇怪,而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难道不认为我的一生都是在为这场审判做准备吗?”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义,并且尽自己的全力去做正义的事,避免不义的事情,这是他能够为自己准备的最好辩护。而且就像他在讲如何祈祷的时候说的,他相信神会为他准备最适合的事情。

在全书最后,色诺芬也给出了他对苏格拉底的至高评价:“苏格拉底是如此虔诚,从没有做任何一件未经神允许的事情;他如此正义,从来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一丁点伤害,而是给他周围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如此自制,从来没有为了更大的快乐放弃更好的选择;他如此智慧,从来没有在判断善恶上犯过错误……在我看来,他是德性和幸福的完美典范。”

总结

以上就是《回忆苏格拉底》的主要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回忆苏格拉底》是雅典贵族、将军、历史学家色诺芬为了给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辩护写下的著作,他的辩护策略也是历史学家式的,用尽可能多的事例,讲述苏格拉底的所言所行,证明他的清白。

第二,在色诺芬看来,苏格拉底不仅遵守城邦的宗教仪式,信奉城邦的神,而且用论证帮助不信神的朋友重新树立对神的正确信仰,因此指控苏格拉底不信城邦的神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在色诺芬看来,苏格拉底是最节制的人,他不仅树立了节制的完美典范,而且用自己的论证和建议,帮助周围的朋友树立节制的信念,同时他也对具体的生活问题,不管是家庭里的关系,还是如何交朋友的事情,给出具体的建议,比如出于基本的感恩之情,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在结交朋友的时候,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只顾自己,看他如何对待周围的人,而真诚的赞美和急人所急是结交朋友的最好途径。苏格拉底总是在帮助周围的人变好,那么指控苏格拉底败坏青年也是不可思议的。

第四,色诺芬给出了苏格拉底自愿求死的一个更接地气的理由,那就是苏格拉底已经遭受了年老带来的不便,他希望自己能够有尊严地死去。

《回忆苏格拉底》当然是色诺芬出于为老师苏格拉底辩护的目的写下来的著作,一方面我们不该完全怀疑色诺芬的记载,毕竟他和苏格拉底有过密切的接触,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他的记载,就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假如苏格拉底真的像色诺芬记载的那样,各种虔诚、各种符合常规、各种帮助周围的朋友,那么我们完全无法想象雅典人会把他告上法庭,并且判处死刑。但是不管怎样,色诺芬对于苏格拉底的记载让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变得更加有趣也更加复杂,我们也有了更多资料可以去平衡柏拉图或许过于片面的记载。

撰稿:刘玮

最后编辑:2022年07月03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