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作者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布赖恩·格林。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弦论相关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格林不仅在科学研究中颇有建树,在科普与科幻领域更是一位当红的明星。以科普为例,他撰写过《隐藏的现实》《宇宙的琴弦》等作品,本书更是他向读者介绍宇宙本质的又一力作。同时他还热衷于科学与大众传媒的结合,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扮演“自己”,向大众推广科学前沿理论。如《黑洞频率》《生活大爆炸》等著名剧作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关于本书

本书以“宇宙的结构”为切入点,实际上讲述的是时间与空间的本质。格林从生活的细节出发,抽丝剥茧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让读者逐渐看清平静如水的生活表象之下,宇宙运行的深层规律。本书内容丰富,除了音频中着重介绍的内容,还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弦论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值得一读。

核心内容

宇宙的基础结构是时间与空间,看似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类物理元素。但是深究下去会发现,我们对其本质似乎了解的并不那么清楚。例如棒球可以飞起又落下,但破碎的鸡蛋为何无法复原?到底是什么给流动的时间强制限定了一个方向?对空间本质的探索也同样精彩。从牛顿甚至更早期的“绝对空间”到现代物理学中“绝对时空”的变化,看似是一字之差,其实内涵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空的本质原来如此精彩。

《宇宙的结构》。你可能会问了,宇宙又不是建筑,有什么结构可言呢?其实,千万不要狭隘地理解“结构”这两个字,它不一定指的是有形的东西。如果宇宙是个屋子,那时间和空间就是建构它的骨架。理解了时间和空间,我们就能看透宇宙运行的方式。

这些年科幻作品这么多,你肯定听过不少和宇宙、时空相关的词,比如量子纠缠、时空旅行、宇宙大爆炸之类的。这些“大词儿”听着就有点让人望而却步。如果你也这么觉得,那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它会让你发现,其实宇宙时空的真相和你息息相关,只是你从来都视而不见罢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倒放的镜头,比如一个棒球飞到天上,或者破碎的鸡蛋回到餐桌上。但你发现没有,如果是棒球,其实很难分辨到底是不是倒放,因为“抛起”和“落下”这两个动作,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发生,所以不管影片是正放还是倒放,我们都看不出有什么违背常识的地方。但是鸡蛋就不同了,你一眼就能发现影片是不是倒放,毕竟平时我们从来没见过破碎的鸡蛋还能复原。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过程到底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到底是什么阻止了鸡蛋的复原?

这个生活里常见的例子,其实就能为我们揭示宇宙真相的一部分,它可以转化成另一个问题:时间为什么不能倒流呢?这个问题,在本期音频里我也会为你详细解答。经历这样的思考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一无所知。这本书就像是把平静的生活撕开了一个口子,让你去看清迷雾一般的表象之下,那些你一直视若无睹的宇宙真相。

这么善于联系日常生活和宇宙,离不开本书作者布赖恩·格林深厚的专业背景和高超的叙事能力。格林本身是一位研究“弦论”的物理学家。你可能听过“弦论”这个名词,“弦论”就是一个试图解释整个物理世界的大统一理论,也是近几十年来物理学的重要突破之一。他还为此专门写过一本非常畅销的科普书《宇宙的琴弦》,专门讲弦论,“每天听本书”栏目也曾解读过。而这本《宇宙的结构》,虽然和它名字很像,但谈论的问题更宏大,探讨的是人们认识宇宙的物理学。

但不管是哪部作品,格林科普作品的特点就是从细节出发,进行逻辑严密的推演,就像推理小说一般逐渐抽丝剥茧,让你沉浸其中,一步步发掘真相。所以,我也会从生活细节出发,追寻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来为你介绍这本书。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线索,时间。如果总结一下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时间似乎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时间是可以流动的”,就像我们坐在一条船上,河水载着这条船向前行驶,两岸的景色向后退,就像过去的一切离我们远去,而未来则在下游等着我们。电影胶片的比喻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时间的流动性,一瞬间这一帧被照亮,然后这一帧熄灭,下一帧紧接着被点亮,如此一帧一帧持续下去,就形成了我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

第二个特点就是,“时间是有方向的”,就像我们举的那个鸡蛋的例子,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牛奶的泼洒、蜡烛的燃烧等等,如果把这些过程录成影像,但只交给你一帧帧静态的胶片,你也很容易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这个顺序,就是时间前进的方向。

这两个特点我们在生活中都有体会。但是如果仔细思考,还是会感觉哪里有些不太对劲。比如在我们的感受中,“此时此刻”非常重要,而“过去”和“未来”的地位也绝对不对等。你看,很多人不是都说吗,“过去”不重要,它已经不能改变了,但是“未来”我们还能把握。但按照电影胶片这种切片的方法,所有的时刻地位应该都是相等的,都是那么一段胶片。“此时此刻”并没有那么特殊,“未来”也不比“过去”重要。

再比如,时间为什么是有方向的呢?为什么棒球弹起、落下的影像可以完美倒放,但是破碎的鸡蛋、泼洒的牛奶就不能呢?为什么时间只有正向,却没有反向呢?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够回忆起过去,却不能回忆起未来呢?这其中,一定存在什么具有方向性的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这些来源于生活经验的问题,就曾经困扰着物理学家。因为物理定律的那些公式中,经常会涉及时间,但是并没有什么规定说,表示“时间”的那一项只能是正数,它们其实完全可以是负数。换句话说,各种各样的物理定律,无论是大家熟悉一点的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还是不那么熟悉的广义和狭义相对论,从数学上来说,它们表示的东西既可以沿着时间轴的正向发生,也可以反过来逆着时间轴发生。这在物理学上有个名词来表示,叫“时间反演对称性”。但是诡异的是,时间反演对称性在有些场景符合我们的直觉,比如我们反复提过的棒球的例子;但是在有些场景下又违背了我们的直觉,比如鸡蛋和牛奶的例子。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飞翔的棒球和破碎的鸡蛋到底区别在哪儿呢?抽丝剥茧之下,科学学家终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描述世界的维度,物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熵”。

“熵”是个专用字,是科学家专门造出来表示这个物理概念的。从今天的角度看,“熵”在物理学上是如此重要,但直到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才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东西的存在。

它说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就比如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清澈的水里,墨水分子会逐渐扩散到整个杯子内部。墨水刚滴入的时候,整个杯子内部的分子都还很有秩序,墨水都集中在水杯的一个位置上,墨水分子就像一个严谨的军队方阵。但随着墨水的扩散,杯子中分子就越来越无序,“方阵”都被打散,“熵”逐渐增高了。也就是说,系统越混乱、越无序,熵就越高。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鸡蛋和牛奶的例子。很显然,一个完整的鸡蛋比一个碎了一地的鸡蛋要有序得多,熵也低得多;泼洒出的牛奶比杯中的牛奶更加混乱,熵更高。但是碎的鸡蛋不会自己复原,洒掉的牛奶也不会自己回到杯子里。那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物理系统,其实总是趋向于向熵更高的状态发展,而不是反过来。别看这只是咱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你可能从来没想过,它能帮我们重新认识“时间”。其实,这说的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能量守恒定律”。

但是要注意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的是系统更有可能演化的方向,但并不是绝对。比如你现在所处的房间中充满了空气,里面每个分子都是自由运动的,所以有可能在某个时刻这些分子突然跑到房间的另一个角落,让你喘不上气,但是这样的概率极低,低到自从宇宙诞生以来那么长的时间,可能都没有发生过一次。

推理进行到这一步,一切都显得非常顺利,似乎“熵”的概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真的为我们带来了一直苦苦探索而不得的东西,那就是“时间之箭”,时间的方向性。鸡蛋打破的过程,熵剧烈增加;而棒球升起又落下的过程,熵没有巨大的变化。“熵”的存在,让鸡蛋打破的过程成了单向的过程。这就是时间的方向性。生活中无数类似的例子,都为时间的流动指明了方向。“熵增”作为时间流动的真相。但是真相仅仅就是这样吗?

本书的作者格林,给出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推理。从数学上来看,熵增的确可能朝向着未来,但也可能朝着过去。就像你在一个函数曲线的低谷位置,向左向右都比这个地方高,那就都是增长的方向。那如果这个函数表示的是时间与熵的关系,那就意味着,熵在时间正向和负向上都是增加的。

就像你站在山谷最低处,两侧都是向上延伸的山脊,对你来说,爬左边的山还是右边的山,都是在向上爬。这也就是说,时间其实既可以流向未来,也可以流向过去。最令人绝望的是,物理学家也没法在数学或物理学上,找到直接证据去反驳这种猜想。但如果接受了这种猜想,那物理学家目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失去了意义,这是让人不能接受的。

侦探小说里福尔摩斯常说: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就是真相。如果我们还相信这个宇宙是能稳定存在的话,那么一定有一个条件,限制了熵在过去方向的增长,而让它只能朝着未来增长。

为了得到这个至关重要的条件,物理学家还是得进行一番推理。这次的推理,还是从我们熟悉的鸡蛋开始。前面我们在分析鸡蛋摔在地上的过程时,曾经提到,完整的鸡蛋是非常有序的,熵很低。那这就有一个问题,鸡蛋的低熵状态是从哪里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说,系统会朝着熵增的方向演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看鸡蛋是怎么来的。你立马就会说,鸡蛋当然是来自母鸡。没错,鸡蛋来自母鸡,鸡蛋的低熵状态也同样来自母鸡。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母鸡也是有序的啊,它的低熵状态是怎么来的?

其实,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我们身边这些熟悉的生物,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有一种让人无比惊讶的感觉。毕竟,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物理系统。归根到底,这种组织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想想一只鸡的生存过程,我们会发现,鸡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有序、低熵的状态,是因为它会吃东西、从外界摄入物质和能量。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量和能量是不一样的。鸡通过饮食从外界摄取的能量,它吃的谷子、小米这些食物,也是非常有序的。而有序的东西所提供的能量,熵很低,可以维持鸡的生存。但是鸡扩散到环境中的热能,会导致空气的振动更加剧烈,让熵增高。所以生物体,无论是鸡还是人,为了维持身体的有序状态,都需要不断从环境中摄入低熵的能量,同时释放高熵的能量,以抵抗热力学第二定律所预言的、因为熵增加而导致的混乱状态。

如果我们继续追根溯源,沿着食物链一路向上,我们会发现,动物体摄取的所有低熵能量最终都来自植物。而植物的低熵能量则来自太阳。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太阳的低熵状态是从哪里来的?大概五十亿年前,弥散的气体团在引力的作用下旋转、聚集,最终形成太阳。如此一步一步追溯上去,我们会发现,宇宙最早期一定非常有秩序,熵一定是极低极低的,这就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有序状态的来源。

所以你发现了吗,物理学就是如此的神奇,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鸡蛋,竟然能推理得到宇宙诞生时的状态!用一句文艺一点的话来说,如今的宇宙,不过是早期高度有序化的宇宙的遗迹。是的,遗迹,这个词再准确不过了。因为如今我们都对宇宙最早期的过程有一些了解,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之后,是怎么变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推荐你收听“每天听本书”里的另一本书《大爆炸简史》。它就在跟我们描述,现在的宇宙,是怎么从最初高度有序化的“宇宙蛋”当中,经由一场大爆炸孵化出来的。当然,“宇宙蛋”是物理学家打的一个比方,它的另一个名字你可能听到得更多,就是“奇点”。

第二部分

上面讲的内容就是关于“时间”的本质,而接下来要给你讲的,则是关于“空间”的本质。

每个时代、每种文明都有自己关于空间的独特认识,比如中国古人说空间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出现的,亚里士多德说空间是同心的水晶球套在一起构成的。但无论我们描述宇宙空间的方式有多不一样,感受空间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那就是通过运动。比如你家在A点,学校在B点,空间位置可以通过东南西北或是前后左右来描述,但要感受AB之间的这部分空间,得通过步行之类的运动手段才行。可以说,“空间”与“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空间到底是什么呢?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空间只不过是用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方法罢了。如果空间中没有物质,那空间本身就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意义。这话有点难理解,格林为我们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字母表,如果字母不存在,那字母表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种对空间的认知方式,很符合我们日常的生活直觉,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不这么认为。和传说中苹果砸脑袋的故事类似,牛顿能从绝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生活细节中,窥视到完全不同的规律。这次引起牛顿思考的,是一只装了水的木桶。我们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木桶中装满水,然后把木桶用绳子吊起来,让木桶旋转。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这桶水很快就会和木桶保持同步,跟着木桶旋转起来,旋转的水面还会出现下凹。那你有没有想过,水面为什么会下凹呢?

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好问的,水正在旋转,水面当然会下凹啊。但实际上答案远没有这么简单。看起来,水当然在旋转,但牛顿思考的问题是,水究竟在相对于什么旋转?现在听到“相对性”这个词,好像总和爱因斯坦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考虑相对性呢?

因为根据日常经验,要理解运动的过程,我们就不得不选定一个什么东西当做参考,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点。比如我们说一个棒球,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朝击球手飞来。真正的意思是指,相对于击球手,棒球的运动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但如果站在棒球的角度,你也可以说,击球手在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朝棒球飞来。这个道理你肯定非常清楚。

所以牛顿才会思考,水到底相对于什么在运动。是相对于木桶吗?显然不是,因为水和木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它们是同步运动的。牛顿进一步把这个问题的论证大大拓展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把牛顿的论证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在一片虚无的空间中,没有太阳、地球,什么都没有的一片虚空之中,放置着一个巨大的木桶,在桶内壁上紧紧捆绑着一位宇航员。在这个假想的虚空宇宙之中,没有任何的参照物,那这位宇航员怎么才能知道木桶是不是在旋转呢?

你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啊。因为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如果木桶在旋转,宇航员肯定能够感受到自己被紧紧压在内壁上,这就是所谓的“离心力”的作用。但问题是,在这片假想空间中,除了巨桶和宇航员,并没有任何其他的物体,这种旋转的参照物是什么呢?牛顿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天才的想法。

他认为,可以选定一个“终极容器”作为参照物,而这个终极容器就是“空间”本身。牛顿提出,我们所有人、所有物体都处于一个透明的、虚无的舞台之中,这个舞台被他称为“绝对空间”。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绝对空间是运动的,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反之,如果一个物体相对绝对空间是静止的,那它就是静止的。

更进一步,一个物体只有相对于绝对空间有加速度,它才处于真正的加速状态。但是这个“绝对空间”到底是什么,牛顿在当时并没有办法给出清晰的解释。他只好含混地说,“我不定义时间、空间,因为这些东西众所周知。”然后他又在著作中写道:“绝对空间只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不需要其他外部事物作参考。”绝对空间这个概念在牛顿的理论体系中至关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你一定听说过,牛顿所处的时期,宗教还非常发达。他宣称,绝对空间是“神”的感觉中枢。但其实从这种含糊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牛顿对绝对空间到底是什么,也没能够真正搞清楚。

绝对空间的概念统治了物理学界很长时间,直到后来物理学家马赫对此提出了质疑。按照牛顿的理论,让巨桶相对于绝对空间旋转,和绝对空间相对于巨桶旋转,两者应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马赫提出,如果是在一个虚无的宇宙空间中,除了巨桶和宇航员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宇宙对巨桶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力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绝对空间的旋转,自然也就不会对宇航员产生任何力的作用,所以宇航员根本不会感受到离心力。在他看来,日常经验中之所以旋转的物体会出现离心力,并不是因为物体相对于绝对空间做运动而出现的。那是因为什么呢?他认为,离心力是宇宙中所有其他物质,对旋转物体的作用总和。

从一个简单的“木桶实验”出发,马赫和牛顿思考得出的对空间的认知,出现了巨大的差异。那之后,思想的交锋不断地在无数物理学家脑海中上演,但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于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绝对空间”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对这个问题,物理学家们苦苦追寻,却一直没有答案。直到后来电磁学领域的发展,把这种论战卷入了一场诡异而带有粉碎性的风暴之中,让这个问题以一种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形式得到了解决。而这场风暴的开端,就是光速的测量实验。

通过前面在“木桶实验”中,科学家们对空间不同理解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想要描述速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比如,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空气既是声音的传播介质,又是声速的参照物。同样的道理,物理学家早就在实验中测量得到了光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但他们一直没找到光的传播介质。有的物理学家就推测,光是在一种名为“以太”的物质中传播的。很多物理学家甚至认为,“以太”其实就是牛顿所提出的“绝对空间”的化身。

但是,怎么才能证明以太是存在的呢?因为地球在宇宙中是高速运动的,物理学家就提出,在地球上对传播方向不同的光进行速度测量,就能够验证以太的存在。这就好像当你顺着海浪的方向游泳时,速度是比你逆着海浪游要快的。但真正进行测量后,物理学家惊讶地发现,无论沿着什么方向对光速进行测量,光速永远是个定值

为了解释这个诡异的光速测量实验,物理学界的大牛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他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观点,那就是,以太并不存在,光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光速也不需要任何参考物。换句话说,光速相对于任何物体,速度都保持不变。在这个前提下,爱因斯坦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针对旁观者的角度而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钟,对于空间的测量也都有自己的准绳。不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空间和时间会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进行补偿,所以无论是谁,对光速的测量总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这样,爱因斯坦不再将空间视为独立的概念,而是将空间和时间统一了起来。我们都知道,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空间”。爱因斯坦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添加了“时间”的维度,从而建立起“四维时空”的基本概念

把时间和空间进行统一后,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你在路边注视着一辆静止的车,在传统空间的角度来看,这辆车是静止的。但是从统一的时空角度来看,这辆车其实是运动的,只是它在穿越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任何物体穿越时空的速度都等于光速,只是这个速度是指四维时空的速度。

什么意思呢?四维时空的速度既在时间轴上有速度,又在空间轴上有速度,这两部分速度合起来恰好是光速。比如对光来说,所有的速度都被分配到空间轴,这就意味着光在时间轴上是完全静止的。换句话说,如果你也能以光速在空间中运动,那你的时间也将是静止的。相关的结论已经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得到了证实,运动物体的时间的确过得比静止物体要慢一些。但如果按照牛顿所提出的“绝对空间”的概念来看,他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不管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它们所经历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这毫无疑问是不全面的。我们这就能看出来,其实真正绝对不变的,是统一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时空”。

于是,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从莱布尼茨的相对性观点,发展到了牛顿的绝对性观点,又发展到马赫的相对性观点,最后通过爱因斯坦,又回到了绝对性的观点。有句老话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第一个“山”和最后一个“山”,那可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对空间的认识也是一样。爱因斯坦提出的“绝对时空”,已经和牛顿的“绝对空间”完全不一样了。物理学的发展就这样经历了数个轮回,最终一步步地螺旋式上升到今天的地步。

总结

好了,在音频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时间和空间,是搭成“宇宙”这间屋子的骨架。在本期的音频里,我分别为你介绍了它们。

第一个方面,是从“鸡蛋破碎后不能复原”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出发,以此为线索为你讲解了“熵”的概念和低熵的来源,探讨了“时间”的本质。

第二个方面,则是从牛顿的木桶实验出发,为你讲述了物理学中对空间认知的演变过程,探讨了“空间”的本质。

时间和空间作为宇宙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这两者的本质,就能够窥探宇宙运行的本质。其实,这本书特别厚,将近600页了,我只能提出书里最主线的内容,也就是格林对时间和空间的讨论来跟你聊一聊这本书。但实际上,这本书里还有非常丰富而且有趣的支线内容,如果你感兴趣,特别推荐你去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最后编辑:2022年08月01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