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是一个彻底的宿命论者和决定论者。表象间受到因果律的影响,而表象和意志间没有联系。意志通过某种超因果律的却又基于因果律的法则和表象世界发生关系。

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按照其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我们所感觉到的自由意志仍是处于表象世界的活动,而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表象以及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意志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的控制。这种观点可以被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的。

叔本华的这种决定论受到了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强烈认同,他们都认为这种对自由意志的解释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安慰。

来自
Schopenhauer,Arthur,"On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猜测原文为:"You can do what you will, but in any given moment of your life you can will only one definite thing and absolutely nothing other than that one thing."
Wiki:On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关注者
作者:艾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90773/answer/183856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给的英文,找到这段(转自:Arthur Schopenhauer)14. ↑ Albert Einstein in Mein Glaubensbekenntnis (August 1932): "I do not believe in free will. Schopenhauer's words: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he cannot will what he wants,[Der Mensch kann wohl tun, was er will, aber er kann nicht wollen, was er will]' accompany me in all situations throughout my life and reconcile me with the actions of others, even if they are rather painful to me. This awareness of the lack of free will keeps me from taking myself and my fellow men too seriously as acting and deciding individuals, and from losing my temper." Schopenhauer's clearer, actual words were: "You can do what you will, but in any given moment of your life you can will only one definite thing and absolutely nothing other than that one thing." [Du kannst tun was du willst: aber du kannst in jedem gegebenen Augenblick deines Lebens nur ein Bestimmtes wollen und schlechterdings nichts anderes als dieses eine.] On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Ch. II.题目中“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的”,应该指的是这句“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he cannot will what he wants”。我觉得跟我猜测的意思差不多,即“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他不能决定自己想(/想做)什么”。“You can do what you will, but in any given moment of your life you can will only one definite thing and absolutely nothing other than that one thing.”这句的意思也是相似的:“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但在你生命中任何给定的时刻中,你只能想某件确定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其他事情”,仍然是说你不能决定自己想的事情,你在任何时刻想的都只能是一件“definite thing”,(你的想法是由意志决定的)

我们控制自我行为是自由的,但我们控制自我意志是不自由的。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意志自由》这篇论文,叔本华的这个结论主要是反驳行为层面的自由意志理解,也就是很多人包括以前很多哲学家,以为“我们可以做我想做的”这种控制行为的自由,就等于我们有自由意志。即使现在,不假思索的大众以及未经深思的学者,所持有的自由意志观念也依然基本都是这种东西。另外科学只能研究这种行为层面的自由意志,因为目前只有人的行为属于经验的范畴,而我们对意志本身没有很好的观测手段,这也是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主要难题。

叔本华指出,上述这种行为层面的自由意志是非常肤浅的错误理解。自由意志真正该追问的,是意志层面的自由意志,也就是意志本身是不是自由的。

叔本华自己用例子解释得很清晰(非原文字句,精简、改编并通俗化处理,部分引用韦启昌版本的翻译):

我们现在来做个思想实验,小明正站在街上,他自言自语道:

“现在晚上六点了。我已经下班了。现在我可以散步,也可以去酒吧;我也可以爬到公司楼顶看日落,要不就是到电影院看电影;我同样可以拜访这位朋友或者那位亲戚;我甚至可以跑到终南山,从此隐居于那儿,再也不会返回俗世。我有自由意志,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对这些选择有着完全的自由。但是,上面这些我可以做的事我都不想做,我现在自愿回家去见我老婆。”

我们可以说这个思想实验很普通,小明的观点也有很多人支持。我们给实验增加变量:

这时候叔本华站在思索一番后决定回家见老婆的小明的面前,叔本华听见小明的自言自语后对他说:

“你刚才的话,可以做这样的类比。水说

我可以卷起巨浪(的确是这样!例如,在大海风暴中);我也可以冲下山去(的确是这样!例如,在汹涌奔流的河床);我也可以急流直下三千尺,溅起一片白沫(的确是这样!例如,在瀑布里);我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喷射上空中(的确是这样!例如,在喷泉里);最后,我甚至可以沸腾和蒸发掉(的确是这样!例如,在80度的温度里)。尽管如此,我现在却不会做出任何这样的事情,而是自愿平静地留在这波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水塘里。

小明听见叔本华的话,感到自己的自由意志信念被讽刺了,想要用行动反驳叔本华的言论。“嘿!我今天还就不回家了,叫你看看什么叫自由。”他可能为了气叔本华转而去散步,也可能去酒吧,或者去看电影,但几乎完全没有可能去终南山。为什么?因为如果小明不是有极端叛逆的性格,不可能只借着对叔本华几句言论所引发的抵触心理,就能驱使他自己抛弃工作和家庭去终南山隐居。

当小明说“我可以去散步”的时候,其实就和水说“我可以喷上天”一样,是必须有原因的。可能空气好,小明就先散步再回家;可能今天正好小明一个月没喝酒了,就去酒吧喝几口;可能今天有个小明爱看的电影,就去电影院。所有这些选择都要有动因,叔本华的出现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因,导致小明原来的回家因为抵触心理变成了别的轻巧选择。如果出现更强大的动因,比如外星人出现在他面前,告诉小明不去终南山隐居就会杀他全家包括他,并且外星人已经杀死一个他的亲人让他知道这是真的,他重视亲人的话,他就会去终南山隐居。

并且“我可以去散步”其实是个假设,它隐含了条件“如果我不是更想做别的事的话”。而更想做别的事就意味着我无法散步。在小明的例子里也就是“假设我不是更想回家见老婆的话,我可以去散步。”

小明想要去散步,如果小明想散步的话,但是小明因为想回家见老婆,他无法散步。也就是回家这个动因与散步是不能同时存在,而回家强烈程度大于散步,所以小明只能回家。

那么叔本华出现以后,如果给定小明有些叛逆的性格,反驳叔本华的动因强烈程度大于回家,那么小明只能先做出一个轻巧的反驳行为再回家。

而外星人出现以后,只要小明重视家人,保证家人安全的动因大于回家,大于放弃工作、家庭等一切世俗享受所带来的不舍,小明就只能去终南山隐居。

叔本华引出一种关于人的决定论,即人的性格确定,动因确定,则人的行为一定确定。之所以人们在生活中没有感受到意志不自由所带来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人的性格和动因都是我们人目前无法确定的东西。

并且叔本华指出了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大部分人会想当然把流于肤浅的行为自由当做意志自由:

我们对待认知太重视客体,因为客体就是我们的认知材料,所以往往忽略了主体对认知的影响。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人类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主体对认知的影响。

我们对待意志太重视主体,因为意志完全是我们主观感受,所以往往就忽略了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因果律是先验的,所以是普适的,作为现象的人和水或其他现象没有本质区别。

对于因果律的先验性,我在这做点儿补充说明。我们往往认为因果律是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用语言逻辑处理外部世界来认识它们的因果关系。但其实即使没有语言和逻辑,没有任何教育,一切有认知能力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认知本身就是因果律的体现。我们所有的直观(不仅包括视觉)都是原因,所产生的脑内意识都是结果。而那些看似与直观无关的纯粹的抽象意识,它们也依然是由直观意识积累产生的,它们与直观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间接因果关系,直观作为认知因果链的开端影响着抽象意识。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再说自由意志是个哲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因为自由意志是个有关先验的形而上概念。先验的形而上概念是无法观测也无法验证的,观测需要现象,验证需要经验,而自由意志正是在问:人对现象和经验的认识有没有自由?我们不可能通过现象和经验推导出人意志的自由,用维特根斯坦类似的话说就是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题外话,自杀、科学与哲学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90773/answer/2465979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多人割腕但是并不会割到死亡,就是因为自残所需要的动因远小于自杀。自杀需要的是异常强烈并且在普通人身上非常稀有的动因,有这种动因的时候,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都让位给这种动因,什么手段自杀是无所谓的。只要一个人有这种强烈的动因,他必然要死。表现在生活里也就是那些偶尔跳楼或上吊、喝药未死被抢救,进了医院再拔输液管,总之就是不管怎么拯救,就是坚决要死的人。这种人非常稀有,但绝对不要认为是不存在的文学虚构形象。我们之所以要劝导意图自杀者,就是因为大部分预自杀者的动因还没有强烈到那个程度,很多预自杀者永远不会有那种强烈的动因,他们大都需要借着冲动来自杀。我们希望通过劝导可以降低让他们想要自杀的动因所具有的分量。至于自杀者我们是没有劝导能力的,他们必然自杀。而我们也没有区分预自杀者和自杀者的能力,动因是现代最精密的医学仪器也无法具体化分析的,不然就不需要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之类的学科了。叔本华说他勉强能接受的自杀行为只有饿死也是这个原因,因为饿死与大多数自杀不同,哪怕是自焚这种有较长过程的自杀,对比饿死都如同冲动自杀。饿死是饱尝食欲这一生的渴望无法满足之苦,它所需要的动因之强烈是普通人甚至普通手段自杀者所无法想象的。叔本华在论文里讨论了必然性,即决定论的基础。后来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反对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家对没有观测能力的现象的假说,是被科学家本身的世界观所影响的。不过科学家的特点就是这种世界不是宗教信仰一样的东西,只要能被切实的推翻,他们也会推翻自己原有的世界观,而不是用自己原有的世界观把新现象归入特例进行补充性说明。看过两个人文集就知道,这两个科学家都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理论没什么兴趣。他们对叔本华的好感除了因为持有类似的决定论立场以外,更多的是当时新科学正兴,他们能接触到的大多数形而上学哲学家都缺乏科学素养,或者说缺乏界限感,喜欢把科学研究的领域哲学化。叔本华在科学方面继承了康德,他是尊重还在萌芽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的。科学与哲学的这种学科交叉在科学还没细分之前是正常的,但他几乎每本书都会引用他所处时代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说明他的理论,这一点儿对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家而言是非常少见的。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序言里,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指错也都是物理学领域的,因为他知道哲学领域往往太过困难没有定论。波普尔对叔本华的肯定,也是基于叔本华哲学言之有物且与科学严格分界,这对于做科学哲学的人非常重要。另外就是他们对历史的态度也比较近似,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对黑格尔的批判反过来对叔本华而言也是一种夸奖。现代随着两个学科都在细分,交叉出现了一些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科学家敌视哲学的情况,但是认知科学等跨学科学科的产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个人是比较欣赏费耶阿本德在《反对方法》里提出的多元主义科学观的,并且看好认知科学的发展前景。

最后编辑:2022年08月04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