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海洋给你说说五种字体,篆、隶、草,楷书与行书是同时诞生的,篆书是书法的源头,大篆在先较为难认,虽为难认必须认,可以深入掌握中国文字的精华,李斯改革发明小篆,好认些。

你要是小时候练过书法,多半也是从楷体学起的。这其实有许多弊端。那为何学习书法从篆书开始?

在我看来,学习中国书法,篆书才是绕不过去的书法基石。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什么叫篆如画?

篆书难以辨认,在早期对孩子教育时,刚好可以练习孩子的视觉思维,因为不知其义,也只好先接受其形式,这种字体比其他字体更能引导人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它。

你一旦认得出字,就容易被一幅作品的思想内容带走,反而忽略它的形式之美。书法首先是视觉的艺术。书法的形式,包括点画线条、字形结构、章法墨色等。视觉艺术的美感,形式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形式本身是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
这就象开始我给大家讲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四类原因是:质料因(matter)、形式因(form)、动力因(agent)和目的因(end)。
所谓质料因,就是是构成事物的材质或者基本元素。这进入了微观层面,例如分子式、微粒。

形式因是决定了一个事物外观形式的原因,也就是形成外观功能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维度是从事物内在的性质和外在的性质来看,质料因表示了内在的性质,形式因则代表了外在形式的原因。
例如对一个人的尊重,只要作到形式就可以,对法律的遵守,只要作到形式就可以。
比如在就业和创业这个问题上,很多人的内在性质,也就是质料因,也就是动机,只适合为别人工作,只能就业,而质料因大的人就可以去创业。一些轻易选择自己当老板去创业的人,遭到失败,就是没有看清形式因和质料因,自己当下的身份,也就是自己的形式因,只适合先当个员工或者学生,还不能跳一个维度,进入质料的内核,还没有这样大的心性去作老板或者老师,以这样的身份自作,那当然要失败。
第二个维度是从目的和手段来看,动力因代表了手段,目的因代表了目的。比如,生活的目的是快乐,而不是钱,钱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为了获得钱失去了作为目的的健康和快乐,则是方向性的错误。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篆书你认不识,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视觉艺术,你也能理解,就象你不懂任何一个文字,你可以从形式上欣赏她们一样。

就象我到大理去欣赏少数民族的歌舞一样,听不懂歌声的语言,但韵律的节拍,我还是懂的,就象听不懂意大利语,也并不妨碍我们欣赏意大利歌剧。

相比于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篆书的点画线条是最简的,主要是靠线条来构造字形。篆书的特色是象形,所谓“篆如画”。这种线条所产生的美与力量,我还是懂的。

篆书是最有“画面感”的。什么叫画面感?你可以看看这组图片,左边一列是篆书,右边一列是篆书同时代的雕塑作品,有著名的青铜器“马踏飞燕”,也有两个陶俑。
所以我强调写诗一定要有画面感,让人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大篆和小篆

你可能还听过大篆、小篆这样的说法。没错,篆书内部,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和大篆有什么区别呢?你只需要记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李斯为代表的一群擅长书法的官员,以秦国的篆书为根基,整理出一套文字体系,在统一的帝国推行,这就是小篆。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还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中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乃至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都统统归入到“大篆”里。

大篆是什么特点呢?从笔画看,它的字有线条,也有块面。一个字的形象呢,你就想象一个固定的田字格,你会发现,拿它去框大篆,是很难框住的。大篆的字形大小不统一,有些字笔画多,字写大一些,有些字笔画少,字就写小一些。所以大篆的字形有大有小,这点要特别注意。

在整篇章法上也不一样,大篆是参差错落的,康有为说大篆“各尽物形”,就是这个意思,它的美感就在于自由的天性。

小篆就不一样,它的笔画纯粹用线条,每一个字几乎都能填进统一的田字格里,所以看起来要整齐得多,“严肃”得多了,不再那么“调皮”。它呈现了一种理性的、秩序的美感,就好像长大了的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亭亭玉立。

我们说汉字是方块字,所谓能放进田字格里的这个特征,显示了方块形,就是从小篆开始的。到汉代隶书则更强化了这一特点,到了楷书走向最为明显的方形。

了解了篆书的基本特征,我带你认识三件篆书的代表性作品。

篆书有两座高峰,历史相隔甚远。第一座高峰,当然是在它的起始期,先秦时代。第二座高峰,在清代。

第一座高峰时期,西周的《毛公鼎铭文》书法是大篆的代表作。这篇铭文很长,有将近500字,是商周青铜器里最长的了,文字就铸造在鼎的里面。
两千多年前,铸造它的时候,书写者和铸造者都是高手,再加上两千多年来时间岁月的“打磨”,跟原来的样子又有了很多差异,这其实是一种自然力量的“二次创作”。这“二次创作”,让它产生了一种斑驳的诗意的朦胧之美。
至于小篆的代表作,我想请你记住秦始皇时期的《泰山刻石》。
这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之一,而且是秦始皇封禅泰山保存下来的唯一实物,刻辞正是李斯写的。《泰山刻石》上的字体,前人又叫它“玉箸篆”或“铁线篆”,意思是这样的篆书虽然线条细瘦,但是很有力道,绝不是烂面条之类。

经常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句话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的书法,但是用在小篆上是非常合适的。正是小篆开启了线条的婉约之美。你看这碑上的字形就方正修长,线条凝练,布白极其匀称,体现了一种秩序美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大篆就像山野中人,小篆则像庙堂中人。
在篆书的第一个高峰期,除了李斯,很少有有名有姓的书法家,个人的风格特征并不明显。但到了清代,就像魏晋以来的楷书、行书、草书一样,融入了书写者的性情和审美观念。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篆书这一字体本身的美感,也看到了作书的人。于是篆书这一体,也真正走向书写者个体的“心画”,走向“见字如面”。
清代涌现出了一批擅长篆书的书法名家,是他们激活了“篆书”,让我们看到了篆书艺术推陈出新的种种可能性。吴昌硕就是清代篆书大家的代表,他的字风格雄浑苍茫,气魄宏大。
从书体演变的源头开始往下学,相当于从根源着手,知根知底。其实,更本质的原因是,篆书看起来字形难,但是笔法反而容易掌握,主要就是拉出匀称的线条;更重要的是,篆书的笔法,是笔法的起始,也是笔法的根本。
学习书法,笔法是最核心的,其次才是结构。篆书的笔法,主要是中锋。所谓中锋,就是毛笔在行笔时,让笔尖尽量处在笔画的中间位置。跟它相对的侧锋,就是笔尖处在非中间的位置。
中锋与侧锋有什么区别呢?中锋更显得含蓄些,浑厚些。侧锋则有棱有角,显得比较有“骨感”。你比较熟悉的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唐代书法家的楷书,号称“颜筋柳骨”,颜真卿更多地使用了中锋,柳公权更多地使用了侧锋。
中锋是书法的笔法根基,能写出圆浑饱满的立体感,这正是好的书法作品所必需的。隶书出现以后,侧锋逐渐增多,但是不论侧锋怎么用,保持点画的圆浑有力都是必需的。
学书法,还是要先学习中锋,再学习侧锋。而且越是写到大字,越是需要骨力与中锋,学习过篆书的人就越是能驾轻就熟。很多人写不了大字,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练过篆书。
先学篆书,这还不仅是技术的问题,学习篆书还可以对书法的道,也就是书法的境界,有一个很好的领悟。书法以自然天趣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大书法家米芾看来,篆书最能呈现这种自然天性,到了规规矩矩的隶书兴起,这种天性就丧失太多了。
学习书法,先从篆书起步,既是从书体演变的源头开始,也是给中锋笔法打好基础。
这就是我总结的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从篆书开始。

最后编辑:2022年09月12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