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要点

接上次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 大学之道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出处:《 论语 ·为政》
中国三大内家拳之首,形意拳。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145-208),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华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人。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而樊阿则擅长针灸及养生,据传他活到100多岁。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江苏师范大学为五禽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 [37] 《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38]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三大内家拳为代表的一类内家拳偏重于大枪术、实战,讲劲。其练习者多为职业武术家,交流广泛、发展迅速。他们追求武道,有一股武者、练拳人的精神。清末民初,此派宗师辈出、群星璀璨、交流广泛,更...

武当三丰派内家拳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是中国武术中最早建构的内家拳体系,张三丰的典章著作是中国武学文化中的宝典,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诸多武术门派的产生、发展都受其影响而得益非浅。内家拳开始主要流行于湖北武当山和浙江东部一带,主静、主柔、重意。 [1]
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拔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

#拧拔身体 双龙缠柱 骨正气流 气血以流 撑筋拔骨 筋骨文练 减肥 健身 矫正#

练拳先练胯,无胯一身空

#开胯 #传武 #筋骨开发 #形意拳 多人钢珠包抓抛#运动#武术 #功夫 #太极

形意拳:修心凝神 力道无边

马保国宣称自己的“接化发”代表中国正宗的传统功夫,比西方的搏击术高明的多,能“四两拨千斤”,但有次比赛中被一个搏击手几拳打倒在地,起都没起来输了比赛,所以他的“接化发”被调侃是“接单+火化+发丧”。

“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则是说他们分别发动过的禁止或限制佛教的运动。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它与中国固有的思惟习惯、人生态度,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伦常道德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却是被中国化最好的宗教。 禅宗 身体力行 边生产边革命 印度文化 但软件队伍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阿拉伯文化

  灭佛肯定有尊佛,北面大张旗鼓灭佛,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尊佛也会同时发生,其实说到底就是统治阶层觉得威胁到了自身的统治,政治上诸如藏兵谋反,寺院内乱等都是借口,经济上对于寺院的经济产出能够满足国家的需求才是正解。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被尊称为方书之祖。《金匮要略方论》讲解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结合自己四十年来的治学心得,具有理论创新与临床见解。并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穿插文史哲知识于医学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中医,理解中医之精髓,掌握中医基本功。为反映讲学全貌,书末并附授课课时表、期中期末考试卷及标准答案、台湾学子临别赠言、讲学日记等。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
伤寒论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最后编辑:2022年12月09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