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移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这个好理解,即为人的头部耳、目、口、鼻七窍加下体两窍。“三要”,从表面来看,是人的耳、目、口。中医理论上讲,肾开窍于耳,肾为先天之本,耳朵是人体的全息,穴位非常丰富,其作用不言而喻。“十哑九聋”,作为声音与触觉的感官,耳朵不可或缺。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双目炯炯有神。不错,双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气神。科学研究表明,人大脑获取的外界信息当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由眼睛获取的。中医讲,肝藏魂,肝开窍于目,主导着情绪、感情,眉目传情即有此而来。嘴巴既要摄入食物、辅助呼吸,还要表达心意、张口说话。没有嘴巴,人不会成活。姜太公把耳、目、口作为人体九窍中的“三要”是非常准确的。但“三要”还有另一种说法。张果《黄帝阴符经注》:“九窍之用,三要为机。三要者,机、性、情也。……圣人动以伏其情,静以常其性,乐以定其机。小人则反此。”(在九窍的运用中,三个主要的事项为中枢。三个主要的事项是“机、性、情”.

“九窍之邪”,其中的“邪”不是语气助词“耶”,人们多对此深有误解。注意:在“阴符”之中,阴中暗含阳,正邪是对立统一的。此句的本义是九窍的正邪变化、活动。

在人体九窍的活动中,主要是耳、目、口的活动,或者是心机谋略、天性性格、情感情绪的表现,体现着人的精神。

道理说起来都很容易,如何做到才比较难。怎么才能去拙,去巧,去过,去不及呢?如何才能做到虛己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呢!圣人认为,人处在极致虛静,精足神全的状态下,是不会安作妄为的,而是是自然而然的契合于道。我何以知天下?至虛之极,万物就会自己撞入我的身体,而无需我主动去迎合。九窍之邪。人何以不能精神足全,因为人有九容,不停的在精神外驰。就像一个装着精神的池子,有九个洞,不停的往外漏水一样,那么水一定是会被漏光的。而一个充盈的池子,里面的池子是满的,那么这个人,他本然的就会与道相合。比精神外泄更可怕的是,如果池子里面的水少了,外面的脏东

西还会倒灌进来,接着人就会病祸双至。其中有三个洞,是漏的最厉害的,那就是口眼耳三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该开的时候才开,这叫动。不该开的时候,就堵上,这叫静。宜动则动,宜静则静,是谓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130字。

下面,逐句予以注释、翻译和旨意探究: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白话】

观察与探究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够自主地运用这些规律,融入到“道”的自由王国里去做人做事,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其它办法。

【意旨探究】

这句话是《阴符经》的总纲。是如何观“道”的方法,也即是如何观察和探究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却能左右表面现象发展的运行规律。故“观” 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执天之行”而言,我们要观察和探究的是“天之道”。古人往往是“天”“道”不分。

到了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老子的伟人,他将“道”和“天”区别开来。他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活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命名为“大”。
这说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是“道”的衍生物;道比天要大。按照《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人以“道”为归的法则来看,“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曰宇宙万物及其运行的规律。如宇宙间的的星系运转,地球上的日往月来、四季变迁、昼夜寒暑、风霜雨雪、二十四节气的转换变化,人生之中的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等,以及各类事物之间的阴阳五行、生克制约等。进而延伸到人类社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自然之道。只有观察和掌握大自然与各种人事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比较顺利地应对世界上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关系,从而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生活在人世间。

这就是“执天之行”。能够做到这样,看起来似乎是繁琐无比的,但只要研究和掌握了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觉得它是最简易、完善而稳妥的、必须能够做到的。

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俯看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他通过自身的研究,结合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创作了阴阳八卦,并用以领会神明的道德,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又如,人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道德经》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当道、德、仁、义准则约束不了人们的心性时,社会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礼”(制度法规,也就是今天的法律与规章制度,这与素书的观点是一致的,俞海洋说)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符合“天之道”的自然运行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为什么心脑血管病多发于冬季?因为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血液流通受阻,使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因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被“引爆”,发生脑出血。所以到冰河期,地球变冷,人类往南迁,怎么预防?

“执天之行”一是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二是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三是进补要适度。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四是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五是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我这是杂说了。
我们先搞懂意思。

以上三个例整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思所在。我们如果能够进一步研读好《阴符经》智慧,再把握好时代脉搏,就能融入到“天之道”的“自由王国”之中去。

最后编辑:2022年12月25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