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

2、中国古人对人类健康、世界医学的巨大贡献。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载了汉朝以前人们运用传统哲学思想及思维方法、对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物质、地理、数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书名释义

黄帝:轩辕氏,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并不是黄帝内经的作者。汉朝时,学术界有一种托古之风,以证其道其源远、道正。

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

未见气者为太易,气之始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

故素问之素不是平常的意思。

黄帝内经的作者、成书年代

成书年代不统一,实为不详。然全书记年记进不尽相同,医理粗细程度亦不相同,从而可以看出,成书可能为为汉代以前流行的医学著作汇集而成。也可以称为是一本学术论文集。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黄老之学: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说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黄老学说指的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

黄老之学,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黄老学派思想尚阳重刚,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

为什么学习《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为我们确立了极具前瞻性的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时间--生态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2、黄帝内经为我们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从整体性、功能性方面来分析生命、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研究人生。

3、黄帝内经为我们确立了整体的诊疗观。

为中医确立了防病救人的法书,也是人们养生的宝典。

为什么要养生?

1、增强体质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天年》“以母为基(女性孕期的保健,养肾气),以父为楯( 楯[shǔn]:栏干的横木)”

2、预防疾病,即治未病

《黄帝内经》如何研究人的生命进程

1、年龄分段 上古天真论,以七七八八划分

2、规律

生长期(20岁以前)盛壮期(20--40岁)衰老期(40--100岁)

3、意义,生命有其固有的成长规律,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规律,有不同的养生方法;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黄帝内经》如何判断人的寿夭

人的寿夭决定于机体脏腑的气血。

百岁之象:使道隧以长,基强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什么?

个体寿命:秉承于父母,即肾气 ;同时亦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

生命衰老的标志是什么?

1、面部

2、五官

3、生殖机能

4、心理变化

5、四十肾气衰、五十肝气衰、六十心气衰 、七十脾气衰。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心若在,寿长存。

知其道,知即是懂得,道,规律,法则。道法自然,阴阳更替。那么道在哪里呢,天地运行秩序之中,春秋,昼夜更替,昼为阳,夜为阴,生长壮老衰变化。

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难经五邪:正邪、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怎么理解?

今天聊一段中医理论,一般中医理论是很难懂的,需要仔细琢磨,但是懂了后,我们将豁然开朗!

在难经的第十难中,邪分为五邪:正邪、虚邪、实邪、微邪、贼邪
我们都知道:

心属火

脾属土

肺属金

肾属水

肝属木

我们今天以心脏为例解说这五邪怎么看!

五邪定义(心脏为例):
正邪:心本身生病病

虚邪:如果是肝脏有问题影响心脏

实邪:脾脏有问题反过来影响到心脏

微邪:本来是火来克金的,如果金(肺)出问题了,影响了火(心)

贼邪:水(肾)有问题,影响火(心)

重要!请仔细、反复看

治病有四种治法:

以心为例:
脾脏影响心脏时,是实邪!实则泻其子

肝脏影响心脏时,是虚邪!虚则补其母

以肝脏为例:
母能令子虚:

比如肝病,硬化了,是实证,治法要把实变成虚,母能令子虚,所以要补肾

因为肝脏生病了,很实的状态下,没有东西能克制他了,这时怎么办那?母能令子虚!

这时补水(肾),水会克火(心),心火会下降,人体的自身机制会自救,怎么自救那?肝属木,木生火,故会丢些木来到火里,把火升大一些,所以原来的木就变少了,所以肝就没那么实了!

所以没啥事,有人常补补肾,除了对肾好,肝脏也会好一些。

昨天还在讲,男子和女子的乳头属肝,男子的乳房属于肾,肝肾是相生的,所以男性乳房一般不出现问题!女子的乳房属胃,肝胃比较容易不和,所以女性月经前容易乳房胀痛,小叶增生!

形和神兼俱才能享受天年:

1.持满:保持充满的状态,比如终日酒醉、过度劳累都不好,没法保持充满的状态。

2.御神:保持平稳的心态,既不是整天悲伤、又不是整天开心,最好的状态是平静的内心。

长寿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法于阴阳:即通过效法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还有顺应一日之间的阴阳的变化“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

和于术数:即通过适宜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并根据自己的体质不同,选择适合自己个人的养生方法。数为时令节气的变化。

三个基本点:

1、食饮有节

2、起居有常

3、不妄作劳

折寿 一个环节,三种行为

一个环节:不知持 满,不时御神(不能有节制使用精神,亦指不按时令节气保持精神)。

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节省精神。王冰语注——1、《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爱精保...

精、气、神为人生三宝

三个行为: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醉:此处指沉迷。

其根源为“务快于心”,结果就是以欲耗其精,以耗散其真,致半百而衰。

① ,以妄为常,醉以人房 ②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③ ,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④ ,故半百而衰 ⑤ 也。

P16  人生态度,纷烦世界应淡看

心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做到心中有道,心中有法,心中有度。要理解“志闲而少欲”,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志”。

《说文》这样解释:“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zhi)。”这是形声兼会意字,通常说“心之所之为志”,心里向往的目标为“志”,本意为心意、意念。

那么,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让心念清闲起来,欲望就会少。意念一旦忙,就是所追求的目标多,欲望当然就多了。

“志闲”里透着道家的“无为”思想。传统文化中的“黄老学说”,就是指道家文化。黄,为黄帝;老,是指老子。《黄帝内经》就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文化思想。

“无为”不是不做为,它指的是人的意愿、意念上的“无为”,不带有个人的意志、欲望等。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两个方面不断的走向对立面。太阳早上升起,就在走向晚上的降落;花儿开了,就预示着枯败即将到来。尺比寸长,这是尺的长处。正是这个长处,成了尺的短处,因为尺量不了寸。寸的不足在于短,寸的不足成了这的长处,它可以量短。长颈鹿高,这是其优点。正因为这个优点,成了它致命的缺点:要喝水,就必须叉开前腿。此时的它最易受到伤害。

"志闲而少欲""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对过去的记忆,我们说写日志,原来就是指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

 境界: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结果:形劳而不倦(累并快乐着)“形劳而不倦” 说的就是身体很累, 但是心却一点都不累的一种感觉。 这是一种真正很舒服的状况。 很多人, 有时候劳动了一天, 反而挺高兴。

在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良好的心态。知足常乐,张弛有度,情绪平稳,这类人进入“寿星”行列的几率最高。《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揭示了一个好的心态与长寿之间的关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意思是说,保持心情平和,不被欲望纷争所束缚,少思寡欲,对外不患得患失,对内则心无杂念,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

人生态度 苦乐年华去笑对

态度:

“美其食”就是以食为美,

它强调的是一种主观的感觉。“美其食”强调的是最后人和食物合二为一产生的效果。

“任其服”——让自己的身体说了算
什么是“任其服”呢?服是穿着打扮,任是穿着随意的意思。就是说,穿的衣服要合体、合身,而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得让自己的身体说了算。

要“乐其俗”,别盲目攀比
“乐其俗”就是说我们要尊重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意思就是,不盲目与别人比较,量体裁衣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许多人都喜欢处处与人比较,唯恐居于人下,殊不知“人比人,气死人”。

将大部分心力放在与他人较劲上,久而久之就看不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失其本真,郁结于心,引发各种疾病。反之,知足常乐者能与细微中发现美,心情舒畅,偶有烦扰也能很快解决,自然身心舒畅。

达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的境界。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因为太过放纵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眼勾勾的看着一个东西,然后"劳其目""伤其神"。

学习圣人,长寿百岁

知其道者:懂得养生的人。上古时代真人:掌握阴阳之机的人,寿比天地。中古时代至人:品德纯厚之人,道行高深之人。顺应天地,顺应阴阳,与日月同岁。当今圣人,处天地之和,八风之理。以顺应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理。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即适应于社会。无恚嗔之心。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
时间:2019-08-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其成

中医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那么养生有几个方面呢?《黄帝内经》提出养生有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

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佛家养生偏于讲修心。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养生,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佛家讲“过午不食”是有一定道理,按照佛家的说法:早晨是菩萨吃的,中午是人吃的,晚上是畜生吃的。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

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的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的11点到1点的午时、上午的5点到7点卯时、下午的5点到7点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所以,子时必须深度睡眠,注意是深度睡眠,也就是说,子时之前就是晚上11点以前必须入睡,才能保证子时的深度睡眠。

到了卯时也就是早晨的5点到7点,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5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所以起床后要正常地排大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天亮是天门开,所以,这个时候地户也要开,地户就是肛门也要开,要养成早上排大便的习惯。

到了午时也就是中午11点到1点,这个时候阳气最盛,经过一上午的劳动工作,到中午时就疲惫了,觉得有点犯困。这时是心经当令,西班牙和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早晨6点到中午12点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期,是魔鬼时间。所以中午这个时候要睡午觉。有人说了我睡不着或者没有条件睡,那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最好是炼一会儿静功。

到了酉时也就是下午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肾主藏精。什么是精?人的肾精,是生命的本源,就像是水,它可以滋润万物。“精”有一个功能,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补充肾精,使肾水不要枯竭、不要静止。

运动:不妄作劳

“作劳”就是“劳作”、劳动工作,对养生而言就是运动,“不妄”就是不要太过分,运动量不要太过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不要做无氧运动,要做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太高、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精疲力尽。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有氧运动的特点就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这种运动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常见的有氧运动有:走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韵律操等。当然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做瑜伽。

精神:形与神俱

养生真正的上等药物是体内的精气神。精气神号称生命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精”是生命的最精微的物质,“气”是生命的原始能量,“神”是生命的最高主宰。

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人身三宝中,神是最重要的,神可以统领精和气,太极图是靠白色部分(神)来推动。养生最根本的要求还是会回到神与精、气的和谐交融,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生机活泼的状态。(张其成)

学习圣人,长寿百岁

知其道者,懂得养生规律的人。

《黄帝内经》四种养生境界,值得现代人深思
《黄帝内经》古人养生有四种的境界,皇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有被叫做真人的人。能够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吸收吐纳自然界的清精之气,使精神手持于内,它能够使全身的筋骨肌肉浑然一体,所以它的寿命能够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没有终止的时候,这也是修道养生的结果。就是说没有真人寿命,就看不出它的寿命到什么时候终了,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这是最高境界为真人。掌握了养生之道,寿命同天地一样长久,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黄帝内经》当中的第二种境界,为至人

在中古时代,有被称为至人的人,敦厚淳朴,他能够完全的遵循养生之道,顺应阴阳、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它能够远离世俗的干扰,保全精气,养精蓄锐,他能够在广阔的天地自然界当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达到长生不老,获得与真人相同的结果。

其次略逊于至人境界为圣人

能够安于自然的和谐环境,它能够顺应气候的种种变化,虽然生活在世俗社会之间,但是它能够做到没有恨,没有苦恼,没有贪嗔痴念。他的行为不刻意,且随意,绝不会被所谓的事务所累,他的内心也不会被思虑所伤,它是以安静愉快,幸福为生活的根本。(关注微信公众号:“金融早讯”了解更多知识)努力保持自得其乐的心情,他的身体不过于的疲惫,精神不过于的外散,所以一般圣人的寿命也可以达到一百多岁。只有少数的人能够真正遵循养身之道,所以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不多。

最后一种境界为善于养生而德才兼备的人,被称为“贤人”

善于养生而养德的德才兼备的人,他们能够根据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来调养身体,这种人能根据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求达到远古时代真人们的养生之道。这样的人虽然他不能像真人或圣人活着的时间那么长,但是它一定也能够延长自己的寿命。只要遵循养生之道,许多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岐伯向黄帝讲述了男女生理变化的不同点,即女七男八。而在本节中,他前半段重点阐述了肾对生殖的重要性,而后半段重点讲述了上古、中古时期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之道。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人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名句】外①不劳形②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③为务,以自得④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

【注释】①外:外表。此与内相对,指形体。②劳形:身体劳作。劳,劳累。③恬愉:心境平静愉快。④自得:自如,自由。指没有其他事情的牵绊。

【释义】不做劳碌形体的事,内心没有思前想后的困惑,以平静愉悦为追求,以神形自如为功绩,形体不损坏,精神不散失,可活到上百岁。

【点评】只有心情恬淡自如,身体不受劳累,才能达到长寿。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

【名句】外①不劳形②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③为务,以自得④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

【注释】①外:外表。此与内相对,指形体。②劳形:身体劳作。劳,劳累。③恬愉:心境平静愉快。④自得:自如,自由。指没有其他事情的牵绊。

【释义】不做劳碌形体的事,内心没有思前想后的困惑,以平静愉悦为追求,以神形自如为功绩,形体不损坏,精神不散失,可活到上百岁。

【点评】只有心情恬淡自如,身体不受劳累,才能达到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

四,四季。气,气象。四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因全篇着重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的特点,以调摄精神情志而得名,故名篇。明·吴昆《素问吴注》:“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

2.内容提要

⑴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精神情志的原则和方法及逆之的危害性。

⑵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基本原则。说明了顺应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⑶自然界剧烈变化可能给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只有顺四时,善养生,才会“生气不竭”。

⑷从养生的角度,强调了“治未病”的积极意义,体现了《内经》的预防保健思想。

顺春生,广步庭,使志生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王安石,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等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节令: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天为阳,故有人称之为阳春三月,二月春似剪刀。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推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变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三月,要注意

1、倒春寒

2、春困

春季养生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的三个月时段。

春季的养生原则,应当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的积极趋势,与天地万物发芽生长、蓬勃向上的趋向一致,扶助机体阳气,调畅肝胆气机,规避春季各种致病因素,保持人体少阳之气的旺盛,并为夏季的养“长”打下充实的基础。春季养生当注重养阳气、养肝胆之气。

1、起居调养

起居,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生存活动,包含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劳作风格等,是对社会、环境、自然界的生存适应。

日常生活调养: 如白天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做做体操,打打太极拳,或进行一些其他活动以舒缓机体的疲惫;晚上适当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唱唱歌、跳跳舞、以舒缓一天的劳累。但不可过于疲倦,过多劳累,不宜久坐不动,久视不移,久睡不起,不利于肌肉筋骨的舒缓,使经络气血处于抑郁瘀积,有碍于肝胆之气的条畅。

2、情志调养

情志是人的情绪状态、思维趋向、精神状态的综合反应,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1)春季情志变化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寒温不时,阴晴易变,生机盎然,情愫激发,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在焕发出勃勃生气。

(2)春季情志调养的原则:根据春时阳气生发舒张的特点,应使人的精神情绪保持在一种积极乐观、豁达大度、恬静舒畅、、与人为善的状态,不要烦恼、躁急、忿怒。

(3)春季情志调养的主要方法:

❶生发志意:使志意生发是应春气养生的重要概念。实际上就是要求一种宽松舒缓,气畅神和,恬愉旷达的内在环境,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而不要使情绪抑郁,以便让情志生机盎然,就是说人们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

❷养肝气以调畅情志:养肝气一是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心情舒畅,则人体气机畅通,气血运行和缓,能协调肝气的条达; 二是要忍急戒怒。肝性刚而易躁急,躁急或忿怒之时,情志偏激,肝气因而横逆上冲,使气血逆乱,甚而郁极生火,耗气伤血,肝失其藏血之职,即使肝的本脏受伤,从脏腑功能的角度保持肝脏的活动正常。

因而要有容忍之心,开朗之性,助人之德,或踏青郊游,寄情山水,在清新自然中培植良好情绪。

3、饮食调养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里说: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饮食,救疾疗病才须凭借药物。

(1) 春季饮食调养原则:“春夏养阳”的原则同样适应于饮食调养。因此,春季的饮食调养主要应考虑增强机体阳气,五脏以调养肝脏为主,苍色与酸味的饮食应当关注。

(2) 春季饮食的调养的方法:

❶ 养阳气:具有温热特性的食物可以助阳,春季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可达到养护阳气的目的。但此时阳气为少阳,仅宜助其升发,正常情况下不可大温大热的温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就是主张选用谷、果、菜蔬中具有辛温性质者配合。

❷养肝气:调理之法,颜色青绿(苍色)的果菜,是春季应时的食物,食之可助长春生之气;酸为春时之正味,能生发万物(植物经发酵腐败以后均具有酸腐之气,如呕肥),故“肝欲酸”,春天应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以助发。同时还要注意“省酸增甘”调配食物的抑肝养脾养生法。

4、运动锻炼

(1)运动的原则: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状态,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法,采用适宜的运动锻炼。总的原则是尽量少守舍,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以呼吸自然界的清新空气,阅历万物生发的盎然生机,悦情适性,陶冶心境,舒缓筋骨,吐故纳新。恶心呕吐,是运动过度的信号;腰酸尿多,是肾虚的表现,应减少运动量;神疲无力,有肝病的人要考虑肝脏负荷;喘息气粗,伴胸部紧闷,是运动过量,有心肺疾患者应立即以轻缓活动调节;失眠多梦,是运动过量等。

(2)运动的方法:选择空气清新的户外适宜场所,如公园、广场、田野、草地、山坡、树林、河边、海滨等地,尽量避开空气污染的地方,如烟卤旁、马路旁、废水废气的排放出,以防得不偿失。锻炼方式则根据个人爱好,散步、爬山、登高远眺、打球、跑步、打太极拳、做操,不必拘泥与运动方式,这里强调的是户外活动,以多活动为原则,使春天阳气生得以有序升发,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乘风日融和,春光明媚,可在园林亭阁虚畅之处,凭栏远眺,谈天说地,也会情趣盎然,愉悦身心。但除了练功打坐、呼吸吐纳以外,不可默坐,免生郁气,碍于舒发。

顺夏长,无厌日,使志无怒。

黄帝内经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吴注》:夏三月,此谓蕃秀, 蕃,音烦。物生以长,故蕃茂而华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言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坚成,故言万物华实也。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夜卧早起,缓阳气也。无厌无怒,宽志意也。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扬,故所爱顺阳而在外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长,上声。夏气养长,人道应之。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痎,音皆。逆,谓失其养长之令也。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伤。至秋金王而令而清肃,火气不得宣发,外与之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是为痎疟。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义详《疟论》。夏令主长,秋令主收。既失其长,何以能收?故云奉收者少。冬至水胜,火为所克,故冬至重病。

时令: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自然之象:此乃蕃秀

养生之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译文】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

注意

1、保持汗液通畅,阳加于阴谓之汗,故要走出户外。

2、防止上火

3、不可贪凉

4、冬病夏治

顺秋收,敛神气,使志静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翻译】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为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同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节令: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自然之象:此为容平,天气以急

养生之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安逸平静。

注意:防燥、防菌痢、防慢病

  顺冬藏  无扰阳,使志蛰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翻译】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此为收藏之象

节令: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自然之象:水寒而冰,地冻而裂,万物阳气已闭,万物潜藏。蓄积能量,为春季发陈面做储备。

养生之道: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养生应注意一个“藏”字,重在“收藏”与“保暖”。同时适当进补,辅以运动和精神调养。在饮食上要“温补”,多吃温性食物,预防疾病。同时,可早睡晚起勤晒太阳。荣昌区中医院治未病科提醒,立冬养生,做好以下几点,可助健康过冬。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立冬时节,养生应注意一个“藏”字,重在“收藏”与“保暖”。同时适当进补,辅以运动和精神调养。在饮食上要“温补”,多吃温性食物,预防疾病。同时,可早睡晚起勤晒太阳。荣昌区中医院治未病科提醒,立冬养生,做好以下几点,可助健康过冬。

去寒就温,防寒保暖为首要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背、足的保暖。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一身之表,又具有抵御外邪侵入的作用。背部保暖方法很简单,只要穿一件贴身的棉(鸭绒)背心就好。

立冬养生,从“睡懒觉”开始

在冬季,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起居调养强调“无忧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破坏阳气而扰乱人体阴阳转化的生理机能。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阳,有利于阳气潜藏,养精蓄锐。

冬季锻炼需注意

运动方面,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可以在向阳的地方,在晨光下锻炼,以感到舒适愉悦为好。因为冬季人体免疫力下降,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增加抵抗力,还容易增加感冒的隐患。

注意调节饮食

饮食方面,应注意少食生冷,多食一些温润厚重的食品。此外,冬季宜多喝温水,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同时,立冬之后要格外注意预防这“五寒”。

一是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二是防颈寒:穿立领装挡风寒

秋冬季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专家介绍,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穿立领装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

三是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疾病。专家称,症状较轻的,可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四是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要注意三点: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

五是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注意之处:1、防寒保暖为首要;2、多晒太阳、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第二十三讲 效法天地、信守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应四时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提出了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当助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养生要蓄养阴精。春夏秋冬四季是四时变化的表现,也是阴阳消长、寒暑更迭的标志。四季变化对自然界万物都有影响,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要顺应四时变化,养生也应当顺应四时。具体做法如下:

(1)“春养生气”春天万物生发,应当早点起,调畅情志,愉悦精神,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2)“夏养长气”夏天万物生长繁荣茂盛,人应该晚睡早起,同时要调养心气,不要大怒生气。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要贪凉饮冷。

(3)“秋阳收气”秋天是肺气当令,容易燥,因此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的,多吃些酸甘的食物。同时起居方面应该早睡早起。

(4)“冬养藏气”冬天生机潜伏,人也应当顺应冬季闭藏的特点而“养藏”,起居应当早睡晚起,饮食方面要注意进补。

以上是简单的四时养生的原则,具体做法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调养身心,顺应自然养生原则。春养少阳助其生,夏养太阳助其长,秋养少阴助收敛,冬养太阳助闭藏。

一年四季,到底有什么养生秘笈?今天统统公开出来
原创2018-04-26 18:13·家庭医生名医在线

想要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至于受病痛的折磨,那么就要注意养生,一年四季都需要关注养生的问题。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有养生的欲望,但是却又不知道应该要如何养生,其实一年四季都有自己应该要遵循的养生秘笈,只要是知道了这些养生秘笈,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就可以让自己身体不出现任何的异常。

一、春季
在春季的时候,应该要注意防寒保暖,春天虽然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但这个时候正是老寒腿容易爆发的时期,特别是老年人在这个时候更加要懂得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多穿一些衣服。有一些年轻人由于想要风度,所以已经开始穿九分裤或者是长裙,这个时候很容易引发身体的寒潮,还是应该要引起重视的。

同时,在春季还应该要多吃一些去湿的食物,有许多人其实都存在有风湿的情况,只是情况的严重和不严重罢了,有些人身上的风湿情况相对来说并不是很严重,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但其实春天都是应该要多吃一些去湿的食物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内的湿气彻底的排除,以免因为湿气过重而导致经常性的发生感冒以及体重突然上升的这种情况。

二、夏季
夏季是属于火气比较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要注意养生的话就应该要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身体保养,夏天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清淡的食物。在天气比较炎热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喝汤的方式来解暑,如果自己感觉已经出现了中暑的情况,那就应该要坚持的服用藿香正气水。

三、秋季
秋季要注意保养,那就应该要多关注自己的皮肤问题,秋季正是缺水的季节,有部分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情况,比如说突然性的长水痘,或者是出现皮疹,这个时候应该要多吃一些能够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不管是哪个季节,都应该要多吃。

四、冬季
而冬季的养生问题,关注的焦点则应该是在防寒保暖上面多吃一些能够让自己身体热量倍增的食物,比如羊肉、萝卜等。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养生现在都已经成为了主流,只有多关注自身的健康,才能够让自己在其他方面更加优秀。

治未病,预防为主,积极治疗

治未病内涵

未病先防:1、上古天真,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2、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死。

既病防传,1、母子相及,相乘相侮。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一语,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防微杜渐、已病早治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所以用“千金”来命名其书。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也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堪称中国医学的百科全书。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春夏养阳,《金匮真言论》中长夏胜冬。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翻译】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他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槁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得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原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翻译】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就不会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东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注泻等疾病。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翻译】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是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牋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变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翻译】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效法天地,信守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提出了顺应四时的养生...

“春养生气”春天万物生发,应当早点起,调畅情志,愉悦精神,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夏养长气”夏天万物生长繁荣茂盛,人应该晚睡早起,同时要调养心气,不要大怒生气。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要贪凉饮冷。

“秋阳收气”秋天是肺气当令,容易燥,因此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的,多吃些酸甘的食物。同时起居方面应该早睡早起。

“冬养藏气”冬天生机潜伏,人也应当顺应冬季闭藏的特点而“养藏”,起居应当早睡晚起,饮食方面要注意进补。

《黄帝内经》明师百计第 章第 讲

治未病 预防为主,积极治疗

   治未病的内涵: 未病先防  其一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二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知识点:

1、肾气充盛的年龄,女子七岁,丈夫八岁。齿更发长的年纪。
2、女孩发育要早于男孩
3、判定肾中精气充盈的程度 (通过牙齿)齿为骨之余,故发、骨亦是判定肾气的标志。
引申:1、肾中精气从何而来,源于先天父母,长于后天。

        2、黄河流域的许多习俗,如 外婆在孩子满月后为其剃去胎毛,前额部留一部分不剪叫  sa  

     3、生长发育期是以阳气为主的,故有儿童是纯阳之体之说。表现为 一是好动贪玩、二是睡觉不老实,三是不睡午觉。四是儿童期阴阳是稚嫩的,脏腑发育不成熟,形体未充,对外界邪气侵犯而外感疾病。易发生外感邪气,积食。五是要顺天性而育(爱动爱显摆,春三月)。六是让孩子哭吧,顺天性而育之。

《黄帝内经》明师百计第5章第3讲

二七二八 天癸至 月事下,精气益泻

原文: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难点:天癸至中的至不是来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成熟的意思。

   阴阳和,为男女体内的阴阳之气平和了,而不应该理解为阴阳媾和的意思。

    理解:二七、二八天癸至,阴阳二气平。

   天癸:产生于肾气充盈后,是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物质基础。

    生殖的条件:天癸成熟,任脉通,太冲脉盛。

   引申:女孩别贪凉,

   叛逆:正常发育规律,此为“道”,我们要“顺“

    二十三,蹿一蹿,暗含道理于期间。

原文: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

     难点:1、肾气平均之平均,通常理解为充足,充满均衡,而个人认为肾气互补

   2、长(张)极,一是指身高至此而极,二是指牙齿至此而齐。

真牙,28棵恒齿外的牙齿,即指现代的智齿。

    引申:脏腑器官组织发育成熟,满足优生优育的水平。

   女大三,抱金砖,达到优生优育的条件。


《黄帝内经》明师百计第 5章第5讲

原文: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最后编辑:2023年01月07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