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同化,发现外部与自己头脑的观点一致的才接受,其它的过滤掉。以自我为中心,修正外部内容,为我所用。当自己错误了,再重新开始,拾起曾经丢失的信息,头脑中的容错量比较低。同化的是个体方向。一般兴趣比较单一,只专一门,不能平衡台上5分钟与台下10年功的关系,容易生气,容易陷入自我幻想,解决问题的手段单一。

一种是顺应,发现外部与自己头脑的观点不一致,暂存,把信息先接收下来,不断地试探、试错,不断地迭代,实践,如果进行实验,对的,立即建立数学模型,只要跟更多的人接触,马上把别人的经验吸取过来,速度成为团队中最优秀的,然后放眼更大的团队,再吸收知识,再放大。
以外部为中心,不断修正自己,成长、进步,否定自己落后的、错误的观点。是一种顺应环境、顺应时代、顺应多学科融合后的重心,不迁就低维度的中心。
前者是过滤式地接受信息,迁就低维度的中心,因为自己的数据量毕竟很小,但看不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倾听别人的意见,或者象周总理说的,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而后者容错量大,他会根据数学上的统计学、概率学去进行判断舍取。顺应的是数学理论方向。一般这种人兴趣广泛,下象棋、下围棋、练厨艺、打乒乓球等,对经历的每一个手艺,都喜欢总结经验,甚至诉诸笔端,有时思考很慢,象乌龟一样思考,但有持续的兴趣,动手能力强,善于做实验,容易发现整体框架中的漏洞,善于提出别人难于回答的问题,熟读工科、理科、文科的著作,对边缘、交错、前沿学科有兴趣。基础理论比较扎实。
后者这种大脑提升认知的方式,非常类似于目前流行的机器学习(用数学上的统计学、概率学,选择前进的方向)。

哈哈,我希望做一个后者,我每次到妈妈家修好一个已经坏的电器,老人家很高兴,看到被帮助者高兴的笑容别提多开心了。
我想这是所有帮助他人者看到被帮助者高兴的笑容之后,都有的共同感受吧。

最后编辑:2022年04月04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仅有一条评论

  1. 又修改一边,发现抬起是拾起之误。

发表评论